[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51017.3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8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廖慧红;祁洪娟;肖海涛;刘卫国;吴成明;丁勇;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地板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地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吸收、传递及分散碰撞力,从而减少汽车前地板变形、提高乘员安全性的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前地板是汽车上构成前机舱结构的关键零部件,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力一般是通过前机舱结构传递至乘员舱内,而现有的汽车前地板结构往往是通过变形来吸收碰撞能,而不是有效的将碰撞能传递及分流出去,因此汽车前地板的变形会破坏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严重时直接威胁乘员的生命安全。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CN201613946U),它包括前地板,所述前地板上设有若干个纵向排列的凹槽,以提高前地板的刚性和强度,降低低频振动噪声,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虽然通过在前地板上设置若干个纵向排列的凹槽部分提高了前地板的强度,但结构中的前地板同样只能靠自身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即无法将碰撞能有效的传递及分流出去,因此同样存在碰撞时会破坏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严重时直接威胁乘员的生命安全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有效吸收、传递及分散碰撞力,从而减少汽车前地板变形、提高乘员安全性的的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地板无法将碰撞能有效的传递及分流出去,碰撞时会因变形而破坏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严重时直接威胁乘员的生命安全等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汽车前地板加强结构,包括前地板及对称设于前地板两侧的门槛,在所述前地板的表面上对称设有凸面前地板上纵梁,在所述前地板的底面上设有与凸面前地板上纵梁对应的凹面前地板下纵梁,在所述凸面前地板上纵梁与对应的门槛间横向连接有上纵梁加强板,在所述凹面前地板下纵梁与对应的门槛间横向连接有下纵梁加强板。通过在前地板的上、下表面的两侧对称设置凸面前地板上纵梁和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由于上、下纵梁为凸、凹面结构,且两两相对扣在前地板的上、下表面上后形成高强度的封闭腔体,由此可有效的吸收乘员舱的碰撞力,提高前地板的强度;通过在上、下纵梁与两侧的门槛间设置上、下纵梁加强板,可将碰撞力通过上、下纵梁传递至上、下纵梁加强板,再通过上、下纵梁加强板分散传递至两侧的门槛,从而减少了前地板的变形,有效的保护了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整体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方便、强度高、安全性能好。
作为优选,所述凸面前地板上纵梁及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横截面均呈“U”字形,且对应于凸面前地板上纵梁的边沿向外水平设有上纵梁翻边,对应于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边沿向外水平设有下纵梁翻边,所述上纵梁翻边及下纵梁翻边分别抵接在前地板上并通过螺钉固定。凸面前地板上纵梁及凹面前地板下纵梁冲压加工成“U”字形,平滑曲线过度,强度高;翻边进一步提高凸面前地板上纵梁及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强度,同时也便于固定安装。
作为更优选,在所述凸面前地板上纵梁的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纵向排列的上纵梁凹槽,在所述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纵向排列的下纵梁凹槽。冲压成型的凹槽可提高凸面前地板上纵梁及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上纵梁加强板呈直角梯形对称设于凸面前地板上纵梁的后端部两侧,对应纵梁加强板的短底边侧平行点焊固定在门槛的内侧端,对应纵梁加强板长底边侧平行点焊固定在凸面前地板上纵梁的内侧端。将上纵梁加强板设置成内大外小的结构,即零件的断面面积由中间到两端逐渐减小,这样零件不仅能承受更在的冲击力,并可将冲击力有效的传递至门槛上,从而有利于碰撞力的分散转移。
作为更优选,在所述上纵梁加强板的底面上设有横向凹槽。横向凹槽可提高上纵梁加强板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下纵梁加强板呈菱形对称设于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前端部两侧,对应下纵梁加强板的一个平行边平行点焊固定在门槛的内侧端,对应下纵梁加强板的另一个平行边平行点焊固定在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内侧端。菱形结构便于门槛与延伸至门槛前端的凹面前地板下纵梁的连接。
作为更优选,在所述下纵梁加强板的截面为中部凹向下侧的“U”形结构。中部凹陷的结构可提高下纵梁加强板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10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风量控制系统
- 下一篇:双头旋转式剃须刀的浮动贴面托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