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53180.3 | 申请日: | 201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9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阿武恒一;佐藤匠;寺本雅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2F1/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孟祥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使形成在检测部、显示区域的外侧区域上的信号布线的检查容易进行的技术。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板具有使形成有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等的第一基板(TFT基板)与形成有滤色片等的第二基板(滤色片基板)夹着液晶层而相对配置的结构。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液晶显示板是通过将形成了多个液晶显示装置电路图案的第一基板(TFT基板)和形成了滤色片等的第二基板(滤色片基板)粘结,并封入液晶,然后按液晶显示装置切断玻璃基板而形成的。因此,在玻璃基板的切断工序、中途的处理中在玻璃基板的端部产生缺口、裂纹等的情况下,存在形成在基板上的信号布线与基板缺口、裂纹等一同断线的布线不良的问题。
在搭载在移动信息终端上的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板的显示面侧配置有称为触摸面板的坐标输入装置,通常基于显示图像和接触位置的信息进行图像显示控制。触摸面板的结构是,在玻璃基板上的检测区域内形成有电极,在检测区域的周围形成有对电极提供驱动信号的信号布线。因此,与液晶显示板同样,存在信号布线与基板缺口、裂纹等一同断线的布线不良的问题。
作为检测这样的布线不良的方法,例如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显示画面的周缘部将平行配置的公用布线相互连接,并在显示画面中央部形成开放部,从而可使用阵列测试器检测公用布线的断线。
在专利文献2公开了使用与栅极线平行形成的预备布线来检测漏极线的短路的技术。而且,在专利文献3公开了在1块玻璃基板上形成多个液晶显示装置图案时,在切断工序分割成各液晶显示装置时,在与各液晶显示装置分开的区域设置用于将各布线相互连接的公用布线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08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804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1520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于触摸面板配置在液晶显示板的显示面侧来检测操作者的输入指示,因此在检测区域的周围配置遮光膜,来覆盖布线区域等所形成的区域。为此,在将触摸面板安装到液晶显示板的显示面侧后,布线区域位于遮光膜与液晶显示板之间,要进行用目视等检查由于基板缺口、裂纹等引起的信号布线的断线的目视外观检查等变得非常困难。为此,将液晶显示板和触摸面板贴合后的信号布线的断线难以在花费很多检查时间的最终检查之前发现,希望有简易的检查方法。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中,需要对每一信号布线进行检查,因此,与最终检查相同,可能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在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均没有关于信号布线检查的记载。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制造工序而能够简易地判断是否存在由基板的缺口、裂纹引起的信号布线不良的技术。
(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坐标输入装置和显示板,上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透明基板和挠性布线基板,上述透明基板包括:配置在接触位置的检测区域内的检测电极;配置在上述检测区域外侧的区域,一端与上述检测电极连接,另一端形成有第一电极端子的第一信号布线,上述挠性布线基板具有柔性并与上述第一电极端子连接,通过上述第一信号布线向上述检测电极提供驱动信号,并且取出来自上述检测电极的检测信号,上述显示板进行基于来自外部系统的图像信号的图像显示,上述坐标输入装置配置在上述显示板的显示面侧,上述坐标输入装置具有第二信号布线,该第二信号布线配置在比上述第一信号布线更靠上述透明基板的边缘部一侧,包围包括上述检测区域在内的上述第一信号布线的形成区域,并且该第二信号布线的两端开放,在上述开放端分别形成有检测用电极端子,上述第二信号布线由沿着上述透明基板的边缘部配置的导电性薄膜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31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