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伞滑刃属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55455.7 | 申请日: | 201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2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简恒;赵海娟;郭全新;刘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伞滑刃属 线虫 侵染 拟南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伞滑刃属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伞滑刃属线虫(Bursaphelenchus spp.)包括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等。
松材线虫是我国二类检疫性线虫,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它所引起的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可危害50多种松属树种和10多种非松属树种,松树感病后一般2~3月内死亡。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后,该病在我国境内迅速扩散蔓延,危害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已有15个省(区、市)的197个县(市、区)发生松材线虫疫情,致死松树5亿多株,毁灭松林500多万亩,经济损失数千亿元,松材线虫病已成为绿色松林资源的一大“杀手”。
松材线虫病涉及到寄主、线虫、天牛、真菌、细菌以及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致病机理尚未研究清楚,且发病速度快、传播途径广、寄主种类多,防治难度大,目前还没有十分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抗病育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效果稳定,成本低,能减轻或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等。松树抗病育种也是防治松材线虫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了解松材线虫-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获得在松材线虫寄生和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靶标基因,为研制出针对松材线虫靶标蛋白的特异性药物以及抗线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目前松材线虫致病机理的研究仅停留在对致病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方面,由于RNAi干扰在松材线虫上效果不稳定,导致致病基因功能的研究分析陷入困境。同时,松树复杂的遗传背景,薄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及遗传操作的困难也阻碍了松材线虫致病机理及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Kirst等(2003)对火炬松木材形成有关组织器官进行了大规模高质量的EST测序和分析,发现大于1100bp的基因序列中90%以上可在拟南芥中找到相似的表达序列;Avila和Liu分别将松属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和病原/伤口诱导的PR10基因的启动子转入拟南芥中,发现松属植物不仅基因组与拟南芥有极高的相似性,而且基因表达调控模式也很相似。松材线虫属于迁移性内寄生线虫,在寄主体内自由移动取食,各龄期均可侵染松树且取食过程中并无虫体变形现象发生,该线虫主要寄生在树干树枝内。建立松材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方法,以拟南芥作为替代寄主研究松材线虫与植物的相互关系,这将为松材线虫与寄主互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为揭示该线虫的致病机理提供研究平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伞滑刃属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用伞滑刃属线虫侵染拟南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伞滑刃属线虫(Bursaphelenchus spp.)接种于叶柄有伤口的拟南芥;所述拟南芥为出苗10天以后的拟南芥。
所述伞滑刃属线虫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或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每株所述拟南芥可接种300-400条所述线虫。
所述拟南芥可为出苗10至25天的拟南芥。
所述拟南芥可为Chi-0生态型拟南芥、C24生态型拟南芥、Col-0生态型拟南芥、Nd-1生态型拟南芥、Pa-3生态型拟南芥、Ler生态型拟南芥、Est-1生态型拟南芥、Ws-2生态型拟南芥、Sha生态型拟南芥或Kas-1生态型拟南芥。
所述线虫优选为无菌线虫。
所述无菌线虫的制备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线虫进行消毒;
(2)收集步骤(1)得到的线虫的虫卵;
(3)将步骤(2)收集的虫卵进行消毒;
(4)将步骤(3)得到的虫卵培育为线虫,即为无菌线虫。
所述步骤(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线虫用无菌M9溶液洗涤,然后用1g/100mL硫柳汞水溶液消毒30min(室温),然后用溶液甲4℃消毒10h;所述M9溶液由溶质和水组成;所述溶质及其在所述M9溶液中的浓度如下:22mM KH2PO4,42mM Na2HPO4,85.5mM NaCl,1mM MgSO4;所述溶液甲由硫酸链霉素、放线菌酮和水组成,硫酸链霉素的浓度为0.1g/100mL,放线菌酮的浓度为0.02g/10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54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切割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铣床的前端扫描设备和末端铣刀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