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推力轴承用中间层套圈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56944.4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8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赵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忠 |
主分类号: | F16C33/58 | 分类号: | F16C3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推力 轴承 中间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特别是轴承的中间层套圈。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推力轴承均为单滚子层轴承或双向单滚子层轴承,其中双向单滚子层轴承的根本特征是:中间的套圈为不能参与转动的固定式公共套圈,该公共套圈的内径比两端回转套圈的内径小,用于固定在轴上,单滚子层推力轴承很难降低摩擦阻力和磨耗,而且只能承受轴向压力和微小的径向压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推力轴承用中间层套圈,采用变径结构,改变多滚子层轴承中间层套圈力学结构,无需增加厚度,做到运转平稳,能大幅度减小摩擦阻力,提高承载力大,且耐用,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推力轴承用中间层套圈,中间层套圈主体两端面上开设的内轨道槽和外轨道槽,中间层套圈主体轴向断面呈变径结构,内轨道槽和外轨道槽内装配的滚动体对中间层套圈轴向产生顺向拉力。
所述内轨道槽与外轨道槽的径向投影相交或相交错。
所述变径中间层套圈的外轨道槽采用为角向接触轨道槽、深沟球滚子轨道槽、或圆柱形滚子轨道槽、球面滚子轨道槽、圆锥滚子轨道槽或圆环滚子轨道槽。
所述内轨道槽采用角向接触轨道槽或球面轨道槽。
本发明推力轴承用中间层套圈,与普通的多级轴承中间层套圈相比具有显著的有益效果:中间层套圈由轴向断面呈同径改为变径后,内轨道槽与外轨道槽同轴心错开直径差,使中间层套圈内轨道槽及其装配的滚动体与外轨道槽及其装配的滚动体的径向投影相交或相交错,从而改变中间层套圈的受力情况,即内、外两层滚动体对中间层套圈径向点接触的垂直剪切与弯折压力,改变为对中间层套圈径向的顺向拉力,这一力学结构的改变,通过同样截面积的金属材料的极限抗剪切力与极限抗弯曲力及抗扭转力分析研究发现,在材料截面几何形状不同时是有极大区别的,例如:用同物质截面积相同的圆柱和管形为粱头载体,其环桶形截面的粱头比圆柱形为粱头载体,其承载力大近1倍:抗扭转力大3倍以上,研究分析还发现,钢轴或其它物质的轴在径向受力时,由于刚性原因,其力沿圆周传递,力很难达到轴心,而且随轴密度和硬度的强化而强化,此时,钢轴轴心处在较大半经内不受力,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不利于散热,所以,飞机的许多轴都采用空心轴,这种道理在大自进化的选择中到处可见,例如:麦杆的空心作用使它在风中挺立不折,如果将其变成截面积相同的实心麦杆则很容易被风吹断。
因此本发明结构改进后能够大幅度提高中间层套圈的承载力;应用到轴承时,能够大幅度减小多滚子层轴承的直径,使两层滚子的重心接近一致,形成角向受力,能够同时承受轴向和径向两个方向的强大压力,有效地控制轴承中间层在高速转动时的稳定性;能够使各滚子层间的摩擦阻力(或摩擦系数)趋向一致性式或基本一致性,这是使轴承各套圈能同步运转或基本同步运转,实现降低摩擦系数的重要条件之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方式一)。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方式二)。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与内外滚动体配合状态图。
图中:1、中间层套圈主体,2、内轨道槽,3、外轨道槽,4、滚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推力轴承用中间层套圈,推力轴承用中间层套圈,中间层套圈主体1两端面上开设的内轨道槽2和外轨道槽3,中间层套圈主体1轴向断面呈变径结构,内轨道槽2和外轨道槽3内装配的滚动体对中间层套圈轴向产生顺向拉力,内轨道槽与外轨道槽的径向投影相交或相交错,内轨道槽和外轨道槽采用为角向接触轨道槽、深沟球滚子轨道槽、或圆柱形滚子轨道槽、球面滚子轨道槽、圆锥滚子轨道槽或圆环滚子轨道槽,使用时如图5所示,滚动体4分别与内轨道槽2和外轨道槽3配合。
实施例2
如图3、4所示的推力轴承用中间层套圈,基本结构与实施例相同,中间层套圈内轨道槽2为球面轨道槽,外轨道槽3采用为角向接触轨道槽、深沟球滚子轨道槽、或圆柱形滚子轨道槽、球面滚子轨道槽、圆锥滚子轨道槽或圆环滚子轨道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忠,未经赵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69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机平板取暖器及制备方法及用于该取暖器的塑性混凝土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单向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