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成品率的CCD生产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159834.3 申请日: 2011-06-15
公开(公告)号: CN102201346A 公开(公告)日: 2011-09-28
发明(设计)人: 翁雪涛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主分类号: H01L21/339 分类号: H01L21/339;H01L29/765
代理公司: 重庆辉腾律师事务所 50215 代理人: 侯懋琪;卢胜斌
地址: 400060 重庆市*** 国省代码: 重庆;8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提高 成品率 ccd 生产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CCD设计、制造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成品率的CCD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CCD,电荷耦合器件,是一种半导体元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也称为CCD图像传感器。无论两相还是四相CCD均包含四个电极,四个电极分别由四个多晶硅层引出。

通常四个多晶硅层采用2次或3次多晶硅方法在硅衬底(硅衬底的材质、结构及其他外围结构与常规结构相同,因它们与本发明所涉及的改进点相关性不大,在此不再赘述)上制作而成。3次多晶硅工艺的具体工艺步骤是:制作第一次多晶硅条,进行光刻开槽,将第一次多晶硅条分割为两个多晶硅层(即第一多晶硅层和第二多晶硅层),对分割后得到的两个多晶硅层进行表面氧化;然后再在槽中制作第二次多晶硅条(即形成第三多晶硅层),然后对第二次多晶硅条进行氧化处理,最后在第一多晶硅层或第二多晶硅层的外侧,制作第三次多晶硅条(即第四多晶硅层),对第三次多晶硅条进行氧化处理;由此形成的四层结构,每层分别引出一电极,根据不同的电极连接方式,形成两相或者四相结构的CCD。

若采用加工精度不高的设备,或者利用现有的加工精度低的生产工艺线,制作小尺寸像元时,对多晶硅条的缝隙刻蚀(也即前述的“光刻开槽”),存在刻蚀不够干净的问题,同次多晶硅条经开槽得到的两个多晶硅层会出现短路现象,即同层短路,导致CCD器件的成品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在低精度工艺线上生产小像元CCD成品率的工艺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成品率的CCD生产方法,制作步骤为:

1)制作第一次多晶硅条,对第一次多晶硅条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2)与第一次多晶硅条间隔一定距离,制作第二次多晶硅条,对第二次多晶硅条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3)在第一次多晶硅条与第二次多晶硅条之间,制作第三次多晶硅条,对第三次多晶硅条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4)在第一次多晶硅条或者第二次多晶硅条的外侧,制作第四次多晶硅条,对第四次多晶硅条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进一步,每一个多晶硅条引出一个电极,四个电极之间相互独立,形成四相CCD结构。

进一步,每一个多晶硅条引出一个电极,从左到右顺序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将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成为第一相;将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连接成为第二相,形成两相CCD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在低精度生产工艺线上,采用四次制作多晶硅条的生产方法,生产小像元CCD,避免了同层短路现象,既保证了产品的性能,还大幅提高了成品率。在不更换设备的条件下,使产品的成品率大幅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间接地扩大了低加工精度设备的适用范围。通过在2微米工艺线,用该生产方法生产像元尺寸为11微米×11微米的两相或4相CCD器件,生产的成品率高达70-80%。

附图说明

图1、采用3次多晶硅工艺生产的2相器件的1至3次多晶硅条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2、采用3次多晶硅工艺生产的4相器件的1至3次多晶硅条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3、采用本发明方法的2相器件的1至4次多晶硅条排列结构示意图;

图4、采用本发明方法的4相器件的1至4次多晶硅条排列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次多晶硅条1、第二次多晶硅条2、第三次多晶硅条3、第四次多晶硅条4、第一电极5、第二电极6、第三电极7、第四电极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4所示,一种提高成品率的CCD生产方法,制作步骤为:

1)制作第一次多晶硅条1(形成第一多晶硅层),对第一次多晶硅条1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2)与第一次多晶硅条1间隔一定距离,制作第二次多晶硅条2(形成第二多晶硅层),对第二次多晶硅条2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3)在第一次多晶硅条1与第二次多晶硅条2之间,制作第三次多晶硅条3(形成第三多晶硅层),对第三次多晶硅条3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4)在第一次多晶硅条1或者第二次多晶硅条2的外侧,制作第四次多晶硅条4(形成第四多晶硅层),对第四次多晶硅条4表面进行氧化处理。

本文除了采用“多晶硅条”的概念来定义CCD结构外,还引入了“多晶硅层”,这主要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区别。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98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