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光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59876.7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7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黄信道;蔡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前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可提高显示品质的前光模块。
背景技术
适用于半穿反式或反射式显示器的前光模块一般分为侧光式及直下式两种,而为了降低显示器的外观尺寸以符合市场需求,侧光式前光模块乃渐渐成为主流。
已知侧光式前光模块一般是通过设于导光板上表面的一向下导光手段,使侧光源转成向下射出的一均匀面光源,以提供显示器照明。请参照图1,其绘示用以提供面光源给一反射型LCD 140的一已知前光模块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该已知前光模块包含一灯源100、一反射罩110、一扩散片120、以及一导光板130。
其中,灯源100、反射罩110、以及扩散片120是用以提供一扩散的入射光。
导光板130,其左侧面为与扩散片120邻近的一入光面,其底面为一出光面,而其顶面具有多个扩散点131。其中,所述扩散的入射光在间接(经导光板130的底面全反射)或直接触及所述扩散点131后会产生散射光线,而所述散射光线中有一部分一其行进方向与所述出光面的法线的夹角小于一全反射角一会经由所述出光面射出以提供反射型LCD 140所需的光源。
已知另有采用微结构(Microstructure)做为向下导光手段的设计。请参照图2,其绘示用以提供面光源给一反射型LCD 240的另一已知前光模块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该已知前光模块包含一灯源200、一反射罩210、一扩散片220、以及一导光板230。
其中,灯源200、反射罩210、以及扩散片220是用以提供一扩散的入射光。
导光板230,其左侧面为与扩散片220邻近的一入光面,其底面为一出光面,而其顶面具有多个V型微结构231,其中,所述扩散的入射光在间接(经导光板230的底面全反射)或直接触及所述V型微结构231后会产生沿所述出光面的法线方向(向下)射出的反射光以提供反射型LCD 240所需的光源。
然而,图1已知前光模块的所述扩散点131及图2已知前光模块的所述V型微结构231皆因位于导光板的顶面而有容易被刮伤的问题,会降低显示品质,甚至使前光模块变成不良品。
有鉴于前述问题,本发明乃提出具一新颖向下导光结构的前光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揭露一种前光模块,其具有一不易被刮伤的新颖向下导光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揭露一种前光模块,其具有一容易实施的新颖向下导光结构。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揭露一种前光模块,其具有一新颖的向下导光结构以进一步提升向下导光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前光模块乃被提出,其具有一灯源、一导光板、一介质层、一透明材料层、以及一透明粘合层。
其中,该灯源是用以提供入射光。
该导光板具有一侧面以邻近该灯源,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
该介质层是位于该导光板上方且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该第二折射率小于该第一折射率。
该透明材料层是位于该介质层上方以形成一保护层。
该透明粘合层是位于该导光板下方且具有一第三折射率,其中该第三折射率小于或等于该第一折射率,且大于空气的折射率。
较佳的,该灯源是由萤光灯管或发光二极管构成。
较佳的,该导光板的顶面具有一第一图案。
较佳的,所述的第一图案包含多个V型微结构或多个扩散点。
较佳的,该透明材料层是由玻璃构成。
较佳的,该透明粘合层具有由多个柱状结构组成的一第二图案。
较佳的,所述柱状结构的顶面面积是随所述柱状结构与该灯源的距离而变化,所述距离越大,所述顶面面积就越大。
较佳的,所述柱状结构的间隙是随其与该灯源的距离而变化,所述距离越大,所述间隙就越小。
又较佳的,该导光板的底面可进一步具有一第三图案,其中所述的第三图案是与所述的第二图案互相嵌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光模块,其具有:
一灯源;
一导光板,以一侧面邻近该灯源,该导光板具有一第一折射率;
一介质层,位于该导光板上方,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该第二折射率小于该第一折射率;
一透明材料层,位于该介质层上方;
一透明粘合层,位于该导光板下方,具有一第三折射率,其中该第三折射率小于或等于该第一折射率,且大于空气的折射率,而该透明粘合层的底面与一电子纸装置粘合。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98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豆乳清蛋白组合物及其回收方法
- 下一篇:加减速度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