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膜元件静态浇铸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60844.9 | 申请日: | 201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1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崔春卫;郭守君;侯书芳;王勇;林会杰;何灿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诺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1/20 | 分类号: | B29C41/20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世功 |
地址: | 266061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元件 静态 浇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橡塑材料膜元件浇铸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膜元件静态浇铸技术工艺方法,特别是一种静态浇铸环氧树脂层膜,实现其结构密实、厚度均匀和浇铸环境友好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制作中空纤维膜元件时,需要将若干中空纤维膜丝两端进行静态浇铸,以便巩固离心浇铸效果,同时避免膜元件运行过程中膜丝浇铸端断丝情况。由于中空纤维膜丝数量较多,环氧树脂浇铸量较大,通过现有技术将中空纤维膜元件放在木板上手动锤击的方式或者利用凸轮上下滚动的方式,不仅静态浇铸环氧树脂层松软不均匀,而且对膜组件的机械磨损大,同时工作环境十分嘈杂。因此行业中特别需要开发出一种能使静态浇铸环氧树脂层结构密实、厚度均匀且噪音小的技术工艺路线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技术存在的缺陷,设计提供一种新型的膜元件静态浇铸技术工艺方法,在将环氧树脂浇铸成膜层时,使其更加密实、均匀,且机械磨损度小,噪音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现膜元件静态浇铸的工艺步骤为:先选用膜元件静态浇铸装置,将膜元件装配到膜壳固定圈上,并用卡箍卡紧;再用注胶管将注胶嘴与注胶壶连通,并用毛丝绳或丝线扎紧,确保不泄露;然后将配比好的环氧树脂倒入注胶壶中,用力塞紧胶塞;接通电源,打开压缩空气系统,使压缩空气通过进压缩空气管进入注胶壶中,环氧树脂顺着注胶管缓慢被压至膜元件下端的注胶嘴,然后注入到膜元件内部,其注胶速度为50-80mL/min;待所有膜元件均注胶完毕并确认无误后通电开启振动电机运转,同时调整弹簧的振动频率为12赫兹,振幅为1-2mm,控制振动时间为5-10min,进行振动使环氧树脂密实;振动完毕后关闭振动电机,记录初始时间,静态固化12-15小时后按同样工序对膜元件进行另一端的浇铸,最后构成产品膜元件。
本发明方法涉及使用的膜元件静态浇铸装置主体结构包括振动平台、膜壳固定圈、振动电机、上封座、弹性支撑装置、下封座、快装接头、底座、弹簧、注胶壶、注胶嘴、注胶管、压缩空气系统、进压缩空气管、胶塞、膜元件和电气控制箱;在框架式结构底座的四个直角处分别焊接式制有下封座,下封座上制有快装接头,下封座上部制有弹性支撑装置,弹性支撑装置的结构为曲挠接头,弹性支撑装置的下端法兰板与下封座的上端法兰板通过六角螺栓连接,弹性支撑装置的上端法兰板与上封座的下端法兰板通过六角螺栓连接,弹性支撑装置内部设置弹簧,振动平台焊接固定于四个上封座的顶部,振动电机固定于振动平台的中心处下部;振动平台的上部制有膜壳固定圈;压缩空气系统的下部通过进压缩空气管和注胶壶连通,注胶壶的顶部制有胶塞,注胶壶的下部端处制有注胶嘴,通过注胶管与置于膜元件底部的注胶嘴连通,实现将环氧树脂注入膜元件中;电气控制箱与振动电机连接,实现振动电机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时间的控制。
本发明涉及的底座材质为Q235B型号碳钢,弹性支撑装置的曲挠接头为工作压力1.0MPa,公称直径100mm(PN1.0,DN100),材质为橡胶;四个弹性支撑装置竖直焊接于上下封座之间均匀分布在装置的四个直角处;快装接头螺纹规格为G1/4″,材质为Q235B型号碳钢;膜壳固定圈共有8个,材质为Q235B型号碳钢;注胶壶结构形式为圆筒形,材质为透明硬聚氯乙烯(UPVC)管;注胶管为聚氯乙烯(PVC)纤维透明管。
本发明设置有弹性支撑装置,并设置了通入压缩空气的下封座快装接头,提高了静态浇铸时环氧树脂的密实度和均匀度,从而提高了环氧树脂静态浇铸效果;既可浇铸中空纤维柱式膜元件,也可浇铸中空纤维帘式膜元件及管式膜元件;其工艺路线简单,原理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振动频率和时间易控,浇铸效果好,静态浇铸时间短,工作量少,节省人工成本,生产效益高;膜元件的机械磨损程度小和工作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使用的浇铸装置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使用装置的弹性支撑装置剖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诺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诺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08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