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66998.9 | 申请日: | 201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0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唐贵英;陈军;李细华;肖斌;陆兴霞;石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振华集团群英无线电器材厂 |
主分类号: | H01H50/14 | 分类号: | H01H50/14;H01H50/44;H01H50/54;H01H50/18;H01H50/3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 代理人: | 李大刚 |
地址: | 550018***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组 转换 微型 密封 电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电元件,特别是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TO-5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在其接触系统装配过程中,需要手工对玻璃绝缘子烧结底座内部中间簧片的引出端扳弯、压扁,对玻璃绝缘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触点接触可靠性和密封性,且需要对一端线圈引出端采用过渡片焊接,导致焊接工序多且可靠性不高。而且现有的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的电磁系统因轭铁抗振动、抗冲击富余量不大且垫圈无限位作用,导致电磁系统抗振动、抗冲击性能不高,不能满足航天领域高振动、冲击性能和高接触可靠性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抗振动、抗冲击性能和接触可靠性较好的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包括罩壳及继电器部分,罩壳与继电器部分熔焊密封,所述的继电器部分由点焊在一起的接触系统与电磁系统构成,接触系统的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分别点焊在底座的相应引出端上,中间簧片点焊在中间簧片引出端上,复原簧片和复原止挡分别点焊在底座相应位置上;电磁系统的线圈和垫圈装在轭铁内腔中,铁心部分杆部由垫圈孔、线圈孔内穿进、由轭铁孔穿出,铁心部分头部与轭铁平面铆接在一起。
上述的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中,所述的中间簧片引出端点焊部位设计为扁平的形状。
前述的一组转换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中,所述接触系统的线圈引出端设计为二个压弯的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对现有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进行了独特设计,对电磁系统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提高了继电器的抗振动、抗冲击性能和接触可靠性。本发明对接触系统的中间簧片、线圈引出端进行独特设计,将中间簧片引出端点焊部位设计为扁平的形状,这样接触系统在装配过程中直接焊接,不需再扳动中间簧片引出端,避免了损伤玻璃绝缘子,提高了继电器的接触可靠性和密封性能;将线圈引出端设计为二个压弯的结构,这样接触系统在装配过程中不需采用过渡片焊接,减少了焊接工序,提高了接触可靠性。本发明对电磁系统轭铁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轭铁的抗振动、抗冲击性能;对电磁系统衔铁部分采用独特的双推杆装配设计,使衔铁部分的重心处于衔铁的几何中心位置,提高了衔铁部分的抗振动、抗冲击性能;对电磁系统的垫圈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具有限位作用,有效限制了高振动、冲击条件下衔铁部分的窜动量,提高了电磁系统的抗振动、抗冲击性能。
本发明的抗振动、抗冲击性能和接触可靠性较好,可以满足航天领域对高振动、高冲击性能和高接触可靠性的需要。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对现有接触系统进行独特设计,对电磁系统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继电器的抗振动、抗冲击性能和接触可靠性,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美军标的要求。(2)、其密封性指标高,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美军标的要求。
本发明的工作方式:继电器线圈以额定工作电压激励时,线圈产生电磁吸力,使衔铁部分向铁心部分方向运动,带动推杆部分玻璃球推动中间簧片,使中间簧片离开常闭触点与常开触点接触,此时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接通,继电器保持在动作状态;继电器去激励时,衔铁部分在机械反力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使常开触点断开,恢复常闭触点接通状态,继电器释放,继电器完成一次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接触系统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接触系统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电磁系统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电磁系统仰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底视电路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包括罩壳3及继电器部分,罩壳3与继电器部分熔焊密封,继电器部分由点焊在一起的接触系统1与电磁系统2构成。接触系统1的常开触点7和常闭触点6分别点焊在底座4的相应引出端上,中间簧片5点焊在中间簧片引出端10上(中间簧片引出端10点焊部位设计为扁平的形状),复原簧片8和复原止挡9分别点焊在底座4相应位置上;线圈引出端11设计为二个压弯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电磁系统2的线圈12和垫圈15装在轭铁14内腔中,铁心部分13杆部由垫圈孔、线圈孔内穿进、由轭铁孔穿出,铁心部分13头部与轭铁14平面铆接在一起,衔铁部分推杆16采用双推杆装配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振华集团群英无线电器材厂,未经中国振华集团群英无线电器材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69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