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视下的妇科人流用内镜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67123.0 | 申请日: | 201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5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方刚;徐重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菲捷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4 | 分类号: | A61B1/04;A61B1/06;A61B17/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16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视 妇科 人流 用内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视下的妇科人流用内镜。
背景技术
人工流产手术时妇科门诊常见的小手术,手术虽小,但多多少少都潜伏着一定的危害性。全世界每年人流手术约有5千万人次,在我们每年有1千万人进行人流手术。人工流产的方法主要由器械性流产和药物性流产两种。药物性流产进行不彻底,还有大出血的危险,另外对身体影响较大,容易留下后遗症。器械性流产主要采用负压吸引器及传统扩宫器以及刮宫器组成,这些人流器由于没有窥镜部分,往往都是盲刮盲吸,妇产科人工手术都是凭医生的经验和手感来完成的,往往因医生的业务能力、经验积累以及被手术者的个人身体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后果,有时甚至会对被手术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视下的妇科人流用内镜,在手术过程能够观察整个手术部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视下妇科人流用内镜,包括人流吸引管,该人流吸引管内壁固定有CMOS电子内镜,其特征在于该人流吸引管的前端开口为斜面,该CMOS电子内镜斜置在该人流吸引管内,电子内镜前端朝向人流吸引管的前端开口斜面,该电子内镜和人流吸引管之间的夹角为5~20度。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人流吸引管的内径为7~12mm,该CMOS电子内镜的外径为3~5mm。该人流吸引管为一水平设置的管道,该管道的前端开口为向下的斜面,该斜面与管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度,CMOS电子内镜设置在该管道内壁上端,该CMOS电子内镜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一组镜头,在镜头后方设有一CMOS芯片,该CMOS芯片的后方设置有光源。
由于胎盘一般位于宫腔后部,因此人流吸引管斜置,而为了扩大内镜视野,将该电子内镜的镜头斜置在该人流吸引管内,朝向人流吸引管的前端开口斜面。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手术过程能够观察整个手术部位,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使用时,将吸引管与人工流产负压吸引器相接,利用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将胚胎组织吸出。在操作时,可以在肉眼直视下观察到宫腔内的情况,既有助于准确进行定点吸引,又可以避免吸引过度造成对子宫的伤害。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部状况,避免子宫穿孔、漏吸等并发症的发生,损伤小出血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电子内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直视下妇科人流用内镜,包括人流吸引管,该人流吸引管1内壁固定有CMOS电子内镜2,其特征在于该人流吸引管1的前端开口为斜面,该CMOS电子内镜2斜置在该人流吸引管1内,电子内镜2前端朝向人流吸引管的前端开口斜面,该电子内镜2和人流吸引管1之间的夹角φ为5~20度。图中3为宫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人流吸引管1的内径为7~12mm,该CMOS电子内镜2的外径为3~5mm。优选地,该人流吸引管1的内径为7~10mm。该人流吸引管1为一水平设置的管道,该管道的前端开口为向下的斜面,该斜面与管壁之间的夹角为45~60度,CMOS电子内镜2设置在该管道内壁上端,该CMOS电子内镜2包括壳体8,壳体8内设置有一组镜头5,在镜头5后方设有一CMOS芯片6,该CMOS芯片6的后方设置有光源7,该镜头5与CMOS芯片6之间的间距为3~10mm。
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常规CMOS电子内镜2,该CMOS电子内镜壳体8固定在该管道内壁上端,并将其壳体8前端略微下斜5~20度,可在CMOS电子内镜壳体8前端与人流吸引管1之间垫设医用硅胶材料固定,从而使得该CMOS电子内镜的镜头朝向人流吸引管的前端开口斜面,能够增加该镜头的视野。该人流吸引管管道的下方为人流搔刮吸引空间,先利用刮匙对宫腔胎盘进行搔刮,该管道外接负压吸引机,用于对搔刮下来的胎盘组织进行吸引。
CMOS芯片、光源在该CMOS电子内镜中的安装方式和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菲捷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菲捷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71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输装置以及传输网络系统、传输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柔性生产线用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