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68259.3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6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黄彦;俞健;袁琪琛;吴伟;魏磊;胡小娟;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髙谦功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71/02 | 分类号: | B01D71/02;B01D67/00;B01D69/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韩朝晖 |
地址: | 21150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陶瓷 金属 复合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复合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陶瓷层表面平整、附着力强的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膜分离法无需相变过程,具有节能、高效、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和诸多行业的极大关注。目前已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和食品等领域的分离与纯化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膜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膜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膜材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两大类,其中无机膜具有强度高、化学性能稳定、耐热、耐溶剂、耐生物性能好等特点,可弥补有机膜的不足。而无机膜又分为陶瓷膜和金属膜。相对而言,陶瓷膜的孔径更小,化学与热稳定性更好,在微滤、超滤、纳滤等领域均得到应用。然而陶瓷膜属脆性材料,而且在高温条件下使用不易密封。多孔金属,尤其是多孔不锈钢则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然而与陶瓷膜相比,多孔金属膜的孔径很难像陶瓷膜那样缩小到纳米级,其主要原因是难以制备粒度均匀、性能稳定的纳米级金属粉体。不锈钢的特殊组成与晶体结构使其具有任何单金属无法比拟的优点,然而正是这个原因,其粒径很难再细,否则其组成将会发生偏移,性能也将发生变化;其他单金属虽能获得纳米级粉体,但难以具备同不锈钢一样稳定的性质。
为兼具多孔金属膜的高机械强度以及陶瓷膜的高分离精度,人们提出了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的产品概念,即以高强度的大孔径金属为基体、微孔陶瓷为膜层形成复合膜材料。理想的复合膜应具备膜层完整、空隙率大,物理强度高等特点,且要易于制备。其中强度高既是指陶瓷膜层和多孔金属基体之间有足够的附着力,同时陶瓷层本身也不能过于酥松,否则陶瓷层在使用过程中易损坏;而高的孔隙度可以实现高的膜通量;易于制备较大面积的涂层,则便于降低成本,有助于商业应用。然而,上述要求中陶瓷层强度高是最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陶瓷和金属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两者缺乏亲和力,并且热膨胀系数显著不同。
制备复合膜陶瓷层的材料有Al2O3、TiO2、SiO2、ZrO2、YSZ (钇稳定氧化锆,Zr0.92Y0.08Ox)等,目前的制备方法多参考陶瓷膜的制备技术,如溶胶–凝胶法、热喷涂法(thermal spray)、磁控溅射法(magnetron sputtering)、湿粉喷涂法(wet powder spray)、刷涂法(brush coating)等。溶胶—凝胶法和湿粉喷涂法制备的陶瓷膜层孔径均匀,缺陷较少,但往往附着力差、易脱落。热喷涂法、磁控溅射法是通过热源将陶瓷粉体加热至熔融或半熔融状态,喷涂至基体上形成涂层,其附着力高,易于制备,但制备的膜层往往过于致密、孔隙率偏低,且易出现裂纹、大孔等缺陷,很难满足实际使用要求。总之,现有的诸多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或是工艺复杂、成本太高,或是产品性能难以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所存在的陶瓷膜层附着力差,制备工艺中涂层过程与烧结工序复杂,膜层光洁度差、缺陷多等问题,提出一种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的制备方法,特别是膜面平整、无缺陷的高强度多孔复合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众所周知,金属与陶瓷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以氧化铝和不锈钢为例,其膨胀系数相差近一倍,因此,通常很难将其烧结在一起。本发明的解决思路是改进制备工艺,使多孔金属基体与陶瓷膜层在烧结时同步膨胀,在高温条件下共烧,形成高强度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材料。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陶瓷为刚性外模,在其内表面制备陶瓷涂层,再将金属粉体添加至刚性外模与弹性内模间的空腔内,密封后冷等静压成型,将压制成型的多孔陶瓷—金属复合膜坯体连同刚性外模一起烧结,烧结体与刚性外模分离后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髙谦功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髙谦功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82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送管垂直交叉耐酸转接头
- 下一篇:一种LED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