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68561.9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5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曾步兵;陈细波;袁乾家;王静;华嗣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J71/00 | 分类号: | C07J7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 代理人: | 陈淑章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倍半萜 化合物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用途,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四环二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海洋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Scalarafuran类化合物是从海洋生物海绵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类二倍半萜类海洋天然产物,其骨架结构如式A所示(Giulio A.D.,Rosa S.D.,Vincenzo G.D.J.Nat.Prod.1989,52(6):1258-1262.)。该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例如抗疟疾、抗感染、抗菌、细胞毒性、拒食和凝血等,其中细胞毒活性尤为显著,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治疗癌症的药物。
迄今,药物化学家主要通过分离提取的方式从海洋生物海绵中获得该类化合物(如采用分离提取的方式可从海洋生物海绵中获得式B所示化合物)。但,提取分离工作量大,成本高,更为关键的是所得到的样品量有限,极大的限制了该类化合物应用。
因此,采用全合成方法制备Scalarafuran类化合物(特别是式B所示化合物)就成为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二倍半萜类化合物,所述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1所示:
式1中,R为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
其次,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式1所示化合物为起始原料,制备Scalarafuran类化合物(特别是式B所示化合物)的方法。
所述方法的主要步骤是:以式1所示化合物为原料,依次经关环反应、还原反应(双键的氢化反应)和酯化反应后得目标物(式B所示化合物)。其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Scalarafuran类化合物(特别是式B所示化合物)的方法,具有合成路线简洁、操作简单、立体选择性好和产率高等优点。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式1所示化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的主要步骤是:以式4化合物(其制备参见Hua,S-K.;Wang J.;Chen,X-B.;Xu,Z-Y.;Zeng,B-B.Tetrahedron 2011,67(6),1142-1144.)为起始原料,
通过简单的环氧化反应、开环氧化重排反应实现了式1所示化合物中C-12位手性中心的构建,将酯基直接还原成醛基,通过分子内狄尔斯-阿尔德(Diels-Alder)反应构建了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D环和C-13位的手性中心,最终获得式1所示化合物。具体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附图说明
图1为式1所示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R为C1~C3直链或支链烷基,最佳的R为乙基。
在本发明另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由化合物1合成化合物2的步骤中,所用的反应试剂是叔丁氧基二异丁基氢化锂铝、二异丁基氢化铝或氢化锂铝;反应所用的溶剂为四氢呋喃或乙醚;反应温度为-78℃~35℃。
在本发明又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由化合物2合成化合物3的步骤中,氢气的压力为1个大气压至5个大气压;反应温度为40℃~100℃;所用催化剂为钯碳、铂或二氧化铂。
在本发明又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由化合物3合成化合物B的步骤中,所用的乙酰化试剂为乙酰氯或醋酐;所用的碱为吡啶或N,N-二甲基苯胺;反应温度为0℃~30℃。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其目的仅在于更好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下列实施例中,所述的室温是指20℃~25℃。
实施例1
(1)式5所示化合物(简记为化合物5,下同)的制备:
化合物4(1.0g,3.1mmol)溶于50毫升无水二氯甲烷中,冰浴下,向其中分批加入间氯过氧苯甲酸(1.3g,6.2mmol),加完后于室温继续反应5小时,然后向反应液中缓慢滴加30毫升饱和亚硫酸钠水溶液淬灭反应,分液,所得有机相依次用饱和亚硫酸钠水溶液(50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3×30mL)和饱和氯化钠水溶液(3×30mL)洗涤,所得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蒸除溶剂后快速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30/1(v/v))纯化得白色固体产物(化合物5)0.85克,产率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85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