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同心轴多维数据可视化模型检测DDos攻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68886.7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9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加万;张怡;郭庆辉;吕良福;张亚平;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12;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心轴 多维 数据 可视化 模型 检测 ddos 攻击 方法 | ||
1.一种基于同心轴多维数据可视化模型检测DDos攻击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网络数据的获取和提取:从原始数据提取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作为可视化模型的三个维度;
(2)以显示屏幕中心为原点,根据屏幕的尺寸建立3个半径依次递增同心圆周,把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三类数据依次映射到同心轴从内到外的三个轴上,称数据点为三类数据映射到三个同心轴上的点,方法如下: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在各自的同心轴上对应的位置的计算公式:x轴坐标为cos(sIP.val/sIP.maxval*2)*RadiussIP,y轴坐标为sin(sIP.val/sIP.maxval*2)*RadiussIP,其中,sIP.val为将要显示的源IP地址转换成的十进制数值;sIP.maxval为将255.255.255.255转换成十进制后的数值;RadiussIP为将要显示的源IP地址所在轴的轴半径;目的端口号在同心轴上对应的位置的计算公式:x轴坐标为cos(dPort.val/dPort.maxval*2)*RadiusPort,y轴坐标为sin(dPort.val/dPort.maxval*2)*RadiusPort,其中,dPort.val为当前端口号,dPort.maxval为最大端口号,RadiusPort为目的端口号所在轴的轴半径;
(3)按照下列的同心轴曲线的表示方法,绘制步骤(2)中映射到三个同心轴上的数据点的曲线空间分布,建立多维数据可视化模型:
(a).设两个数据点分别位于一个同心轴的两个纬度上,极坐标值分别是θa和θb,定义由这两个数据点形成的曲线的弯曲方向:
其中,δ(e)=sgn[(Δθ)·(|Δθ|-π)],Δθ=θa-θb;
(b).曲线模型的选取:给定n+1个控制点Pi(i∈{0,1,2L,n}),定义一条n次参数曲线,其中只有首尾两个控制点在曲线上,该n次参数曲线定义为:
(c).曲线歧义的消减:引入称之为拉伸系数的权变量β,以给定n+1个控制点为基础构造一组新的控制点,各新控制点的定义如下:
(4)使用径向畸变和角度畸变的交互方法调整坐标轴和曲线空间分布两部分:
(a).在同心轴中定义径向畸变的交互方法:设同心轴坐标系中各轴Xα(α∈[1,3]),当进行人机交互操作选定其中一个轴Xk,并将其半径调整至时ρk时,则其他轴的新半径为
(b).在同心轴中引入角度畸变方法:在选取了所需观察的某维度上数据区间后,在维度上相应区域的数据在同心轴相应坐标轴上对应的映射区间被放大,而其余数据对应的映射区间被压缩,使得所观察的数据区间在视图中显示更多的细节;
(5)判断目标是否遭到DDos攻击:
对网络数据建立上述的基于同心轴多维数据可视化模型后,应用两种畸变的交互方法,实现对DDos攻击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888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电子涉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阴极多级直流弧放电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