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69120.0 | 申请日: | 201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7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波;张冠军;吴惠明;郑宜枫;段创峰;巴雅吉乎;魏林春;赵燕鹏;滕丽;吴列成;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6 | 分类号: | E21D9/06;E21D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盾构 整体 到达 接收 装置 利用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隧道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盾构法是软土地层隧道暗挖的施工方法,利用工作井使盾构掘进机能沿预定隧道轴线和标高位置进行施工。盾构法施工技术由于对地面结构影响较小,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低,机械化程度高,工程进度快,隧洞形状准确,质量高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重要施工技术。
现有盾构到达接收方式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先在基坑外围一定范围内采用适当的地层加固方式进行盾构到达段的土体加固改良;二、采用适当的地层降水方式对基坑外部、盾构到达段地下水位进行水工降低,从而防止盾构到达接收过程中地下水从缝隙中涌入接收基坑,造成破坏;三、一般在基坑内盾构到达预留的洞圈位置安装一圈密封止水垫圈来保证盾构到达接收的安全,洞圈密封垫圈虽有一定的封堵作用,但如果土体加固不好,降水不到位,容易发生泄漏,此外,密封圈在盾构机进工作井过程中容易发生外翻,损坏等问题,从而也导致洞圈漏水、漏泥,而且一旦发生破坏造成泄漏,现场处理非常困难,容易引发工程事故。
现有盾构法施工中盾构到达接收时的技术难度高,安全隐患多,容易出现坍塌、漏水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安全隐患,使盾构安全、快速进入工作井,需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施工安全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
本发明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其是设置在盾构到达洞圈外侧的基坑工作井中,包括一下壳体,其底部置于设于工作井底的底座上,其一端部与设于工作井的内衬墙上的预埋钢板相连;
一上壳体,置于所述下壳体之上,其底部与所述下壳体相连,其一端与所述预埋钢板相连,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构成一整体密封的空间。
所述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远离预埋钢板的一端设有支撑。
所述的下壳体上设有一排水口,所述的上壳体上设有一进水口和一排气口。
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各设有一安全溢流阀。
所述上壳体上设有一压力表和一观察孔。
所述的下壳体上设有一进出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所述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采用盾构整体进工作井的方式,可有效防止洞圈发生漏水漏泥现象,从而降低盾构到达风险。另外,本发明无须对洞门外部进行较大区域的地层加固,甚至可以无须进行地层加固,可以有效的节约盾构到达的成本,采用预制结构,现场安装方便,可回收利用,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各种隧道。在整个盾构到达过程中始终保证施工处于可控状态,并严格遵守安全、质量规范,确保盾构顺利、安全、快速到达接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未安装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未安装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未安装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采用盾构机切削洞门方式,盾构进入到达接收装置前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采用传统的凿除洞门方式,盾构进入到达接收装置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注浆封洞门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盾构接收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3,本发明的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由上壳体1、下壳体2、连接螺栓3、进水口4、安全溢流阀5、排气口6、压力表7、预留观察孔8、排水口9、安全溢流阀10、人员进出门23等组成。
参看图4~图5,各构件的安装顺序如下:下壳体2放置于底座11上,与内衬墙14上的预埋钢板15通过螺栓16安装到位,然后把上壳体1放置在下壳体2上,通过连接螺栓3连接,并通过螺栓16安装在内衬墙14的预埋钢板15上,最后安装整体装置的支撑12、进水口4、安全溢流阀5、排气口6、压力表7、预留观察孔8、排水口9、安全溢流阀10,完成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装置的安装。
盾构整体式到达接收方法的实施过程:
在盾构机距洞口50-100m时,先对盾构机轴线进行复测,确保盾构偏心在设计范围之内,这是到达接收施工的前提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91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