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上装引锭杆的高效连铸机双浇次共存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75716.1 | 申请日: | 201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7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开义;江中块;朱家驹;唐全刚;兰顺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8 | 分类号: | B22D1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任立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上装 引锭杆 高效 连铸机双浇次 共存 控制 方法 | ||
1.采用上装引锭杆的高效连铸机双浇次共存控制方法,所述高效连铸机包括依次串联的结晶器、弯曲段和n个扇形段,n为≥10的整数,所述弯曲段和扇形段内侧设有驱动辊,扇形段上设有驱动辊液压缸,引锭杆从结晶器、弯曲段和扇形段内穿过;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第1和最后一个扇形段内侧设有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安装在扇形段的驱动辊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与驱动电机同轴同步旋转,所述控制的步骤如下:
(1)将所述扇形段分为前浇次区域和后浇次区域,所述前浇次区域为前浇次铸坯所处的扇形段,所述后浇次区域为前浇次区域之前的扇形段,在前浇次区域内,扇形段的驱动辊液压缸处于热坯压力压下的状态,前浇次铸坯以出坯速度Vtail移动出坯;
(2)前浇次铸坯尾部至少离开第5个扇形段时,后浇次铸坯由引锭杆带动进入扇形段,后浇次区域内扇形段的驱动辊液压缸处于热坯压力压下的状态,后浇次铸坯以浇注速度Vcast浇注移动,所述后浇次铸坯浇注速度Vcast小于前浇次铸坯出坯速度Vtail;
(3)通过最后一个扇形段内侧的编码器计算得到前浇次出尾坯长度Ltail,所述前浇次出尾坯长度Ltail为前浇次铸坯尾部与结晶器上沿之间的弧线距离,当Ltail>Ln1-ΔL时,前浇次铸坯尾部所位于的扇形段的驱动辊液压缸由热坯压力压下切换为打开状态,用于后浇次引锭杆通过,并将前浇次铸坯的出坯速度Vtail切换为Vcast,保持与后浇次铸坯相同的浇注速度,所述Ln1为前浇次铸坯尾部所位于的扇形段的驱动辊中心与结晶器上沿之间的弧线距离,所述ΔL=Lseg/3,所述Lseg为一个扇形段的长度;
(4)通过第1个扇形段内侧的编码器计算得到后浇次铸坯长度Lcast,所述后浇次铸坯的长度Lcast为后浇次铸坯头部与结晶器上沿之间的距离,设后浇次铸坯和引锭杆长度之和为Lcast_db=Lcast+Ldb,当Lcast_db>Ln2+ΔL时,引锭杆头部所位于的扇形段的驱动辊液压缸由打开状态切换为冷坯压力压下状态,用于对引锭杆施加驱动力,所述Ln2为引锭杆头部所位于的扇形段的驱动辊中心与结晶器上沿之间的弧线距离,所述ΔL=Lseg/3,所述Lseg为一个扇形段的长度;
(5)当Lcast>Ln3-ΔL时,后浇次铸坯头部所位于的扇形段的驱动辊液压缸由冷坯压力压下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用于避让引锭杆头部和后浇次铸坯的结合部位,所述Ln3为后浇次铸坯头部所位于的扇形段的驱动辊中心与结晶器上沿之间的弧线距离,所述ΔL=Lseg/3,所述Lseg为一个扇形段的长度;
(6)当Lcast>Ln3+ΔL时,后浇次铸坯头部所位于的扇形段的驱动辊液压缸由打开状态切换为热坯压力压下状态,用于对后浇次铸坯施加驱动力;
(7)当前浇次铸坯完全移出扇形段后,所述后浇次铸坯成为新的前浇次铸坯,新的后浇次铸坯由引锭杆带动准备进扇形段,并从步骤(2)开始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上装引锭杆的高效连铸机双浇次共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整个控制过程中,设定引锭杆尾部和前浇次铸坯尾部之间的安全距离Lsafe为两个扇形段长度,连续监控定引锭杆尾部和前浇次铸坯尾部之间的距离,并与安全距离Lsafe做比较,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比较:
①判断Ltail-Lcast_db是否≤Lsafe;
②若否,则保持后浇次区域的浇铸速度Vcast不变,返回步骤①;
③若是,则发出报警信息,并使后浇次区域的浇铸速度Vcast下降至设定值;
④判断Ltail-Lcast_db是否>Lsafe;
⑤若否,则返回步骤③;
⑥若是,则解除报警,并使后浇次区域的浇铸速度Vcast恢复至原来的速度,结束此比较,重新开始新的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571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盘状浇口自动切除模具
- 下一篇:碎纸机刀轴加强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