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铜箔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76923.9 | 申请日: | 201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3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9 |
发明(设计)人: | 高禄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衡阳恒缘电工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63/10 | 分类号: | C09J163/10;C09J17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421008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铜箔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高分子粘合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耐高温铜箔胶的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环氧树脂具有许多良好的性能:(1)良好的粘接性能:粘接强 度高,粘接面广,它与许多金属(如铁、钢、铜、铝、金属合金等)或非金属 材料(如玻璃、陶瓷、木材、塑料等)的粘接强度非常高,有的甚至超过被粘 材料本身的强度,因此可用于许多受力结构件中,是结构型粘合剂的主要成分 之一。(2)良好的加工性能,环氧树脂配方的灵活性、加工工艺和制品性能的 多样性是高分子材料中最为突出的;(3)良好的稳定性能:环氧树脂的固化主 要是依靠环氧基的开环加成聚合,因此固化过程中不产生低分子物,其固化收 缩率是热固性树脂中最低的品种之一,一般为1%-2%,如果选择适当的填料可 使收缩率降至0.2%左右;固化后的环氧树脂主链是醚键、苯环、三维交联结构, 因此具有优异的耐酸碱性。
因此,环氧树脂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无论是高新技术领 域还是通用技术领域,无论是国防军工还是民用工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均能看到它的踪迹。
目前,环氧树脂粘合剂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耐热性较低,远远不及芳 杂环类聚合物体系(如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聚苯并噁唑、聚苯基喹噁啉、 聚苯并噻唑等),不能满足高温条件下的应用。
有关耐高温环氧粘合剂体系已经有所报道,中国专利CN101148656公开一 种耐高温无溶剂环氧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其主要特征:TGDDM环氧树脂、氢化 双酚A、固化剂、促进剂混合均匀,制得了耐高温无溶剂环氧胶粘剂,但其耐 高温性能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未能满足许多高温环境下的实际应用。
中国专利CN101397486A公开了一种双组分无溶剂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制备 方法,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括A组分和B组分,其中A组分含有酚醛环氧树 脂,脂环型环氧树脂和端羧基丁腈橡胶;B组分是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 苯芳香族多元胺固化剂。脂环型环氧树脂和端羧基丁腈橡胶的添加量分别酚醛 环氧树脂的20-35%和12%(质量百分数)。1,4-双(2,4-二氨基苯氧基)苯芳 香族多元胺固化剂的添加量为酚醛环氧树脂的15-20%(质量百分数),所得胶粘 剂体系工艺性好,拉伸剪切强度高达25MPa,但其耐热性能还不够理想。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是由聚酰亚胺树脂体系派生的另一类树脂系统,酰亚胺 为活性端基的双官能团化合物,有与环氧树脂相近的流动性和可模塑性,但其 不能溶于普通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氯仿中,只能溶于二甲基甲酰胺(DMF)、 IV-甲基比咯烷酮等强极性、毒性大、价格高的溶剂中,因此如何改善溶解性是 BMI改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铜箔胶的制备方法, 该耐温铜箔胶相容性好,综合性能优异,在电子微电子、汽车、电机、航空航 天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一种耐高温铜箔胶的制备方法,由A组分、B组分和复配助剂混 合而成,其中:
1]、A组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在反应釜中加入24.6~34.6Kg环氧树脂CYD-128、13.2~17.2K丙 烯酸单体、11.9~21.9Kg环氧604#、80~96g三乙胺、6~8g对苯二酚、35.6~ 44.4Kg甲苯,升温至120℃,回流保温7.5hr,得物料A;
(2)向物料A中缓慢加入2.0~2.8Kg顺酐,加料完毕后在120℃保温2hr, 蒸出14~16kg的甲苯,然后加入6~10Kg甲酰胺,放料,得A组分备用;
2]、B组分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在反应釜中加入10~14Kg二胺、8~12Kg甲酰胺混合均匀后,加热至 80℃搅拌至透明。
(2)加入52.1Kg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升温至110℃,保温30min后冷却至 室温放料得B组分;
3]、将A组分和B组分在常温条件下冷混,加入5kg的甲酰胺和5kg的丙 酮,放料得耐高温铜箔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衡阳恒缘电工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衡阳恒缘电工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69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手持终端的信息查询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腰果酚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