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及均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77657.1 | 申请日: | 201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2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冯自平;陈永珍;宋文吉;吕杰;韩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黄培智;莫瑶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均衡 方法 | ||
1.一种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电装置、电能合并系统、直流母线、充电模块、蓄电池组、并网逆变器、用户模块、恒流源、均衡电源输入端,所述发电装置连接在电能合并系统上,所述电能合并系统通过直流母线连接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连接蓄电池组;所述直流母线上依次连接有并网逆变器和用户模块,恒流源连接在用户模块上,将经过逆变器后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并通过连接在均衡电源输入端上的均衡总线连接至蓄电池组,恒流源把经过并网逆变器后的交流输出转变成直流输出,作为均衡源对蓄电池组中的电池单体进行均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蓄电池组包括储能模块和储能控制单元,所述储能模块的充电端均级联在均衡电源输入端上,储能模块的输出端之间串联连接,所述储能控制单元通过can总线连接至储能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块包括单元控制模块、均衡电源输入模块和单体包,所述储能模块的均衡电源输入模块均并联在均衡电源输入端得正负极上;所述储能模块中的单元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连接至储能控制模块,所述单元控制模块通过LIN总线连接至单体包,单体包的均衡总线连接至均衡电源输入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组中包括多个储能模块,各储能模块的充电端均级联在均衡电源输入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储能模块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串联连接的单体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单体包包括一个单体电池、一个微处理器和一个隔离模块以及正极点、负极点、lin总线和均衡总线,所述单体电池的两极分别对应连接在正极点和负极点上以及微处理器上,所述均衡总线连接在微处理器上,所述lin总线通过隔离模块连接在微处理器上,所述lin总线连接在控制端上;所述均衡总线连接在均衡电源输入端上;所述正极点和负极点连接电能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单体包的电极上并联一个能量转移模块,每个能量转移模块分散并联安装在均衡电源输入模块上。
8.一种储能系统的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采集储能模块内各单体电池的电压,并发送给储能控制单元,所述储能控制单元计算各储能模块内的单体电池的平均电压,当某一储能模块里的某一单体电池电压低于其所在储能模块内单体电池的平均电压,则单体包里的微控制器控制单体电池与均衡总线连接,单体电池吸收均衡总线上的电流,开始对该单体电池进行均衡;当该单体电池电压达到储能模块里单体电池的平均电压时,单体电池与均衡总线断开,结束该节单体电池的均衡,然后对另一节低电压的单体电池进行均衡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能量转移方式通过能量转移模块将高于平均电压的单体电池的电量转移到均衡总线上并被电压低于平均电压的电池单体吸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系统的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某一储能模块里的所有单体电池的电压都已经均衡,但是低于储能系统中各储能模块间的平均电压,则该储能模块的所有单体电池与均衡总线连接,吸收均衡总线上的电流,储能模块内的各单节电池都进行补电,直到该储能模块的电压达到储能单元模块的平均电压,结束储能系统的均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765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