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电梯筒内部井架安装精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0944.8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9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邵斌士;赵钧;赵建军;何传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7/00 | 分类号: | B66B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张荣义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电梯 内部 井架 安装 精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筒内部井架安装,具体地说,是一种提高电梯筒内部井架安装精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干熄焦电梯筒是干熄焦装置人货两用电梯的外部筒体,内部设置了用于固定电梯升降轨道的支撑井架,对电梯起到防护、固定支撑的作用,保证干熄焦装置电梯在户外安全可靠地运行,由此可以看出电梯筒内部井架的安装是电梯筒安装的重点。
电梯筒内部的井架理论上应是上下连续、顺畅、贯通的,电梯筒安装按照常规的做法是,在地面分段卷制电梯筒并按照图纸尺寸焊接电梯筒内部的井架,然后分段安装。但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电梯筒内部井架的安装精度会受各段电梯筒安装的垂直度、各段电梯筒之间的安装角度影响,同时会造成各段电梯筒内部的井架的误差积累。
因此已知的电梯筒内部井架的方法存在着上述种种不便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先安装电梯筒外部筒体,再安装内部井架的提高电梯筒内部井架安装精度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提高电梯筒内部井架安装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安装电梯筒外部筒体最底部一段,用经纬仪测量筒体垂直度,筒体垂直度允许偏差为0.0005H(H为筒体高度),且小于等于20mm;
b、电梯筒外部最底部筒体的垂直度和标高调整合格后及时对电梯筒底座进行地脚螺栓紧固,并对垫铁进行二次灌浆;
c、电梯筒外部筒体采用地面卷制、高空分段组装方式,安装其他电梯筒外部各段筒体,控制电梯筒外部各段筒体的每层的高度;筒体的垂直度按照步骤a进行控制;
d、各段筒体的垂直度、标高调整合格后,及时安装电梯筒与主体框架之间的连接平台;
e、安装电梯筒内部最顶部井架,井架采用槽钢制作,控制井架的标高、平面度、对角线长度、各边边长、与筒体的相对位置,允许偏差为2mm;
f、再次检查井架的安装质量与精度,合格后,在电梯筒内部最顶部井架的四个角分别安装一组垂线和重锤,所述垂线一端连接在所述井架的角端,另一端连接重锤,在电梯筒内部从最顶部到最底部形成自上而下的四根垂线,所述重锤浸在底部装满机油的桶中,机油没过重锤;
g、待重锤稳定后,以四根垂线为基准安装电梯筒内部最底部井架,控制井架的标高、平面度、对角线长度、各边边长、与筒体的相对位置,允许偏差为2mm,安装过程中不要触碰到垂线,在电梯筒内部最底部井架安装完毕后,按照指定位置绷紧最顶部与最底部井架之间的四根垂线;
h、电梯筒内部最顶部与最底部井架之间的其余中间井架以绷紧的四根垂线为基准进行安装。
本发明的提高电梯筒内部井架安装精度的方法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中,测量筒体垂直度时,经纬仪架设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根据每个方向经纬仪的测量结果,采用开方法计算出筒体的实际垂直度;经纬仪读数时避开焊缝位置,以减小测量误差。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中,控制电梯筒外部各段筒体的每层的高度,每层筒体的允许标高偏差为±5.0mm;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f,或者g,或者h中,垂线是直径为1.0mm的钢丝。
前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f中,重锤的重量为3kg。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提高电梯筒内部井架安装精度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安装步骤设计合理、操作简单;
2、显著提高电梯筒内部井架的安装精度;
3、使后续电梯安装工序顺利进行,避免返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筒立面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为电梯筒内部最顶部井架平面布置图;
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为电梯筒内部最底部井架平面布置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筒内部中间井架安装基准钢丝固定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电梯筒内部中间井架安装基准钢丝固定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筒内部最顶部井架1、2点固定钢丝、吊线锤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筒内部最顶部井架3、4点固定钢丝、吊线锤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筒内部最底部井架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电梯筒内部最底部井架安装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09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炉烟气净化系统二文喉口翻板液压控制装置
- 下一篇:微量离心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