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钻孔数据构建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1635.2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4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朱良峰;孙建中;李明江;张成娟;潘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张翔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钻孔 数据 构建 沉积 地层 系统 三维 实体 模型 方法 | ||
1.一种使用钻孔数据构建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二分拓扑结构,将钻孔数据离散化为一系列散点,基于这些散点插值拟合出各个地层顶、底界面的初始高程;根据插值拟合出的缺失地层顶、底界面在各个钻孔位置处的初始高程来自动推算缺失地层的地质成因和所属类别;按照缺失地层的形成顺序和切错关系自动生成缺失地层的处理次序;按照缺失地层的类别和地质成因自动进行缺失地层控制界面的交切处理与高程调整;其具体步骤是:
⑴、界定建模场区,提取相关钻孔信息;
⑵、建模场区总体地层排序与完整性判定;
⑶、钻孔数据离散化;
⑷、定义骨架三角网;
⑸、插值拟合地层顶、底界面;
⑹、判定缺失地层类别;
⑺、生成缺失地层处理次序;
⑻、缺失地层控制界面交切处理与高程调整;
⑼、缺失地层与邻接地层界面一致性处理;
⑽、生成三维实体模型;
⑾、三维可视化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钻孔数据构建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值拟合地层顶、底界面是:将钻孔所揭示的地层分界面离散为三维空间中的一系列散点,使用二分拓扑结构来记录钻孔所蕴含的地层分层信息,生成散点数据集;采用骨架三角网作为插值拟合各个地层顶、底界面初始高程的基准三角网;从散点数据集中提取各个地层顶、底界面的样本点坐标,利用这些散点插值拟合对应界面骨架三角网顶点的初始高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钻孔数据构建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定缺失地层类别是:首先根据插值拟合出的钻孔位置处的缺失地层顶、底界面初始高程来自动推算缺失地层在各个钻孔处的缺失原因,然后综合全部钻孔情况自动推算缺失地层的地质成因,将缺失地层划分为第一类缺失地层、第二类缺失地层和第三类缺失地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钻孔数据构建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缺失地层处理次序是:将第三类缺失地层重复记录,分解为“第一类缺失地层+第二类缺失地层”;第一类缺失地层的优先级高于第二类缺失地层;对于第一类缺失地层,按照“从老到新,逐个处理”的规则,先处理下层的缺失地层,再处理其上的缺失地层;对于第二类缺失地层,按照“从新到老,逐个处理”的规则,先处理上层的缺失地层,再处理其下的缺失地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钻孔数据构建沉积地层系统三维实体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失地层控制界面交切处理与高程调整是:对第一类缺失地层和第二类缺失地层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第一类缺失地层,先将缺失地层的顶面三角网与其下伏地层的顶面三角网进行相交运算并调整高程,再将缺失地层的底面三角网与其下伏地层的顶面三角网进行相交运算并调整高程;对于第二类缺失地层,先将缺失地层的底面三角网与其上覆地层的底面三角网进行相交运算并调整高程,再将缺失地层的顶面三角网与其上覆地层的底面三角网进行相交运算并调整高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163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钒酞菁化合物及使用该化合物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器
- 下一篇:淀粉样β的调节剂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