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真空直流限流断路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3288.7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02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庄劲武;江壮贤;刘路辉;徐国顺;王晨;武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1H33/664;H01H33/66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3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真空 直流 限流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网短路故障时使用的限流断路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真空灭弧室强迫过零关断原理的高速直流限流断路器。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用电负荷的增加,对电力系统的容量需求越来越高。现今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直流输电。另外,现代舰船、地铁等独立电力系统均也采用直流电力系统,为了限制不断增大的直流短路电流,保护用电设备的安全,亟需限流能力更强、可靠性更高的直流限流断路器。
传统电弧型直流断路器由于存在电弧对机械触头的烧蚀作用,电气寿命短且限流效果不佳,而由功率半导体器件组成的固态开关由于通态损耗大、价格高也难以推广应用。
基于真空灭弧室强迫关断原理的真空直流断路器,是近年来直流断路器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其电路原理见附图1所示,它的工作原理是在真空断路器VB两端并联一个LC放电电路,关断时通过对预充好电的电容C放电,产生一个与系统电流方向相反的电流来制造“人工过零点”,利用真空灭弧室在电流过零点的熄弧能力来切断路直流电路。
这种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易实现等优点,但是由于采用该原理的断路器在电流过零瞬间会出现恢复电压,为了达到足够的介质绝缘强度,真空灭弧室在电流过零点时必须达到足够大的开距,这将使断路器在分断大上升率短路电流时不具备限流能力甚至无法开断短路电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限流能力强,动作迅速、关断可靠的真空直流限流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速真空直流限流断路器,包括用于接收到外部命令时快速分闸的高速真空触头机构、用于在真空灭弧室中制造电流过零点的反向电流产生电路、用于使真空灭弧室电流过零后得到零电压恢复时间的续流电路以及用于吸收电路能量的吸能电路,所述的高速真空触头机构、反向电流产生电路、续流电路和吸能电路并联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速真空触头机构包括真空灭弧室和高速电磁斥力驱动机构,所述真空灭弧室设有动导电杆,所述动导电杆与高速电磁斥力驱动机构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速电磁斥力驱动机构包括层叠放置的斥力金属盘和斥力驱动线圈,所述斥力金属盘与所述动导电杆连接,所述斥力驱动线圈两端连接有驱动电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预充电的电容C1、晶闸管T1和续流二极管D1组成,所述电容C1的正极与晶闸管T1的阳极连接,晶闸管T1的阴极、续流二极管D1的阴极与斥力驱动线圈一端连接,电容C1的负极、续流二极管D1的阳极与斥力驱动线圈另一端的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向电流产生电路由预充电电容C2、晶闸管T2、电感L及续流二极管D2组成,电容C2的正极与晶闸管T2的阳极连接,电容C2的负极与高速真空触头机构正端连接,所述电感L和续流二极管D2并联连接,晶闸管T2阴极与续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续流二极管D2的阳极与高速真空触头机构的负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续流电路为续流二极管D3,所述续流二极管D3的阳极与高速真空触头机构的负端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D3的阴极与高速真空触头机构的正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能电路为压敏电阻。
本发明采用高速电磁斥力驱动机构作为真空弧室驱动机构,使真空灭弧室在接到外部命令后能够快速分闸;在高速真空断路器两端反并续流二极管,使真空灭弧室在电流强迫过零之后获得一段零电压绝缘恢复时间,实现了真空灭弧室小开距情况下的可靠电流强迫过零关断,因而能够在短路电流出现后迅速分断,解决了普通直流断路器在分断高上升率短路电流时面临的难题。同时由于本发明动作速度快,短路发生时关断的故障电流小,所需的关断器件额定值也相应降低,从而提高了断路器的经济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基于真空灭弧室强迫关断原理的真空直流断路器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原理图。
图3是电磁斥力驱动机构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短路关断过程中电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电流波形图。
图中,1、高速真空触头机构;2、电流产生电路;3、续流电路;4、吸能电路;5、斥力金属盘;6、斥力驱动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32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