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184345.3 申请日: 2011-07-01
公开(公告)号: CN102302041A 公开(公告)日: 2012-01-04
发明(设计)人: 王磊;章卫民;高晓霞;吴关庆;李浩华;陈庆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63/04 分类号: A01N63/04;A01N59/26;A01N37/02;A01P21/00
代理公司: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代理人: 刘明星;莫瑶江
地址: 510070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人工 诱导 木香 产生 沉香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沉香(Aquilaria Resin、Aloeswood、Agarwood或Eaglewood)是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传统名贵药材以及名贵天然香料、木料。沉香入药的历史久远,在中国和日本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本草纲目》中记载沉香能“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沉香性辛,微温,无毒,具有行气镇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等功效,对于治疗腹胀、胃寒、肾虚、气喘有明显疗效,自古以来,沉香通常被加工成传统中药饮片,目前沉香是160多个中成药的组方原料,《中国基本中成药》中使用沉香的中成药达47种。沉香还是一种在亚洲广受欢迎和广泛应用的传统名贵香料。大多数沉香木在常态下几乎闻不到香味,而在熏烧时则香气浓郁,能覆盖其它气味,而且留香时间甚长,是制造香精油和天然香水的高档香料。沉香是佛教所供奉的七宝之一,象征修行者持戒清静之香,也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芳香,被作为佛部的供养香料。

沉香产生于瑞香科(Thymelaeaceae)植物中,能够产生沉香的树种约32个,其中沉香属(Aquilaria)25个,拟沉香属(Gyrinops)7个。我国主要以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为主,又名土沉香,为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是我国产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及云南等地,也是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沉香树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木质白色,较为柔软,没有香气,不产生树脂,在自然界,沉香树因受到虫蚁、伤病等损害会分泌树脂,并浸润、沉积于木质部中,经多年结聚而成,树龄越长,香脂沉积越久,沉香品质越好。根据创伤能够刺激沉香树分泌树脂的经验,在生产实践中香农往往采用砍伤法、半断杆法、凿洞法、火烧法等人工造香技术来刺激白木香,一般能够导致结香。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布兰切特与范贝克通过对越南沉香树人工造香的试验发现在沉香树木质部中通过人为创伤的形成,并向创伤充气,使伤口能与外界的空气充分接触,保持创伤处于开放状态,可以避免愈伤组织的产生,有利于沉香的形成。同时在创伤周围使用树脂诱导剂,也可导致脱色及沉香的形成。

腐朽、倒伏的沉香树中往往含有沉香,因此推测沉香的产生亦有可能与病害有关,如虫蛀及真菌寄生。1935年Burkill等认为沉香的形成与沉香树的免疫反应有关,是菌类攻击的结果。1952年Bhattacharya等提出白木香结香与真菌感染有关,但是印度学者认为结香与否取决于树龄,30年以上的树龄者,无论有无真菌感染均能结香,至于真菌感染只能提高香脂的品质。1977年Gibson指出在受感染的木材中能经常分离到Philophora parasitica,Pencillium citrinum,Aspergillus tamarii,Fusarium solani,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及其它真菌。2000年Tamuli等从发病沉香树组织中分离获得Fusarium oxysporum及Chaetum globosum,并将这2种真菌接种于健康的沉香树,成功的诱导沉香产生。2003年Tabata等利用包括Fusarium trifosfrium在内的5种镰刀菌进行人工结香试验,发现通过接种能产生沉香。2005年Subehan通过对印尼沉香树的调查发现镰刀菌(Fusarium laseritum)能快速侵染沉香树,这种镰刀菌很容易分离培养,在树干上钻洞接种,1年后可以获得沉香,但质量较差。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发现黄绿墨耳真菌(Menanotus flavolivens)感染白木香植物,能加速沉香的形成,并认为白木香树的茎干在受伤后,由于真菌的寄生,可能在菌丝所分泌的酶类作用下,使木材组织薄壁细胞储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形成香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43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