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以及包括其的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4863.5 | 申请日: | 201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9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柳东现;朴喜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0;H01L33/62;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钟强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以及 包括 背光 单元 液晶显示 器件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0年6月28日和2011年2月2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2010-0061484和2011-0016780的优先权,在此将它们整体引用引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二极管,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适于改善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以及包括该发光二极管的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LCD)器件。
背景技术
阴极射线管(CRT)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显示器件。CRT主要用作电视机、测量设备、信息终端等的显示器。然而,CRT的大重量和大尺寸已经成为制造小型、轻便的电子产品的主要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CD器件由于它们诸如重量轻、纤薄、功耗低和其它方面的优点而逐渐在广大范围的应用中被使用。此外,为了满足用户需求,LCD器件被制造成具有更大的屏幕、更纤薄且消耗更小功率。
这样的LCD器件通过控制透过液晶的光量来显示图像。然而,与CRT不同,这样的LCD器件并不是自照明的显示器件。因此,这样的LCD器件各包括具有独立光源的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提供显示图像必需的光并设置在LCD面板的背面。背光单元根据其光源的配置而分类为边光式或直下式。
边光式背光单元包括在与LCD面板侧面对应的位置中设置的光源。而且,边光式背光单元使用导光板将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LCD面板的整个表面上。
另一方面,直下式背光单元包括在LCD面板之下的固定距离处设置的多个光源。所述多个光源将光直接施加到LCD面板的背面。这样的直下式背光单元由于使用多个光源而可以提供比边光式背光单元更高的亮度和更宽的发光表面。
背光单元包括灯和发光二极管中任一种作为光源。最近,背光单元主要使用发光二极管,因为发光二极管易于使背光单元更纤薄且消耗更少的功率。更具体地,使用白色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单元的光源。白色发光二极管使在蓝色发光芯片内产生的蓝色光透过荧光材料并转换成白色光。
发光二极管具有很长的寿命以及很强的发光方向性。发光二极管可以是小型、轻便、低电压驱动的并且可以封装成多种形状。发光二极管非常耐受冲击和振动。而且发光二极管并不需要预热时间或复杂的驱动电路。因此,预期在未来几年内,发光二极管将取代白炽电灯、荧光灯、汞灯和其它的灯。此外,发光二极管具有很宽的能带间隙,因此它可以输出包括红光至紫外光的宽波长带宽范围。此外,发光二极管具有较出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它由于可以实现高效率和高输出而引起公众注意。
然而,至今研发的发光二极管不能满足光输出、发光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改进发光二极管以具有更好的性能。具体地,发光二极管的光效率在通过使蓝色光透过荧光材料将发光芯片产生的蓝色光转换成白色光的工艺中被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发光二极管以及包括它的背光单元和LCD器件,该发光二极管基本上避免了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产生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适于改善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下文的说明书中阐述,它们一部分根据说明书显见,或者可以通过实施实施例来领会。本发明的优点将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阐述的结构而实现和获得。
根据本实施例的一个大体方面,发光二极管包括:发光芯片;装载该发光芯片的第一引线框架,该第一引线框架包括自装载有发光芯片的区域向外延伸的第一至第四倾斜面,第一和第二倾斜面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对称地设置而第三和第四倾斜面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彼此对称地设置;与第一引线框架隔开固定距离的第二引线框架;配置以将第一和第二引线框架分别连接至发光芯片的第一和第二导线;和配置以包括第一和第二引线框架的模制框架,该模制框架包括在第一引线框架的第一方向上彼此对称地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反射面,和在第一引线框架的第二方向上彼此对称地设置的第三和第四反射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48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