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作用柱塞泵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5308.4 | 申请日: | 2011-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7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娣;钟康民;戴晓兰;宋成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B9/113 | 分类号: | F04B9/113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用 柱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元件,具体涉及一种双作用柱塞泵。
背景技术
目前在液压泵中,柱塞泵以其简单的工作原理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原理为:当驱动力驱动柱塞在缸体柱塞孔中作往复运动时,使柱塞和缸体组成的密闭工作容腔发生容积变化,从而实现吸、排油过程,柱塞泵具有额定压力高,结构紧凑,效率高及流量调节方便等优点。
柱塞泵根据柱塞在缸体中的不同排列形式,可分为径向式和轴向式。径向柱塞泵的柱塞径向排列安装在油缸体内,缸体由原动机带动旋转,所以缸体一般被称为转子,柱塞靠离心力或低压油的作用紧贴在定子内壁,当转子做顺时针反向回转时,由于转子和定子之间有偏心距,柱塞通过上半周时向外伸出,油缸内工作容积逐渐增大,形成部分真空,因此便经衬套上的油孔从配油轴的吸油口吸油;当转至下半周时,定子内壁将柱塞推回,油缸内的工作油腔逐渐变小,使液压油向配油轴的压油口流出,转子回转一周,每个油缸各吸油、压油一次,转子不断旋转,就能连续完成输油工作。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为:柱塞安装在油缸体内,沿轴向圆轴均匀分布,油缸体由传动轴带动旋转,由低压油泵供给的油液经配油盘上的吸油窗口进入油缸,使柱塞的一端紧贴在斜盘上,配油盘和斜盘都固定不动。当传动轴带动油缸旋转时,在低压油盘的作用下,柱塞就在油缸中做往复直线运动,当柱塞从油缸中伸出时,经配油盘吸入低压油,当柱塞被斜盘压进油缸时,经配油盘上的压油窗口输出高压油,油缸体每转一周,每个柱塞往返运动一次,完成一次吸油排油过程,如传动轴带动缸体连续运转,就可不断地输出压力油。
柱塞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在高压与超高压液压传动领域, 柱塞泵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 流量脉动率大始终是传统柱塞泵的致命缺陷,例如, 传统的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和凸轮式径向柱塞泵, 虽然能通过增多柱塞数量的方法使流脉动率降低, 但过多的柱塞不仅导致泵的结构庞杂, 而且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恒流输出。再如, 有人采用多只凸轮工作行程速度叠加为一常数的方法, 得到了理论上的恒流输出柱塞泵, 但柱塞数量的数量也至少要是4或8的倍数。此外,即使理论上能使柱塞泵实现恒流输出。但由于凸轮曲线与相位不可避免存在加工与装配误差,导致泵的实际流量仍存在不可忽视的脉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双作用柱塞泵,使用该结构,可实现输出流量的恒流输出,摩擦和震动较小,噪音污染小,且结构也较为简单。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作用柱塞泵,包括左液压泵及右液压泵,所述液压泵包括对称设置的左、右液压机构,所述左、右液压机构间设有一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驱动端与伺服电机连接,所述左、右液压机构经曲柄连杆传动机构与所述主动齿轮及从动齿轮连接,所述左、右液压机构的出油口分别经单向阀与执行机构连接,所述左、右液压机构的回油口分别经单向阀与油箱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机构包括一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内端与液压缸内壁构成液压腔,其内填充有液压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塞外端上下两侧分别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分别与主动齿轮及从动齿轮铰接,构成曲柄连杆传动机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伺服电机与主动齿轮相连,液压机构的活塞作为滑块经由连杆与主动齿轮及从动齿轮上的曲柄连接,伺服电机按照编订的程序启动后,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对称反向旋转,通过连杆推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当主动齿轮逆时针转动时,左、右液压机构的活塞向左直线运动,右液压机构的液压腔通过单向阀吸入液压油,左液压机构的液压腔通过单向阀向外排出液压油进入执行机构;当主动齿轮转过90°后,左、右两个活塞向右直线运动,左液压机构的液压腔吸入液压油,右液压机构向外排出液压油;当主动齿轮再转过180°后,依次往复循环动作,直至伺服电机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53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