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6231.2 | 申请日: | 201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4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大辅;长田孝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星电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0;H01R13/502;H01R13/516;H01R12/5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 复式 连接器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电连接的面安装用的复式连接器及具备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公知有(日本)特表2004-537836号公报(下面称为专利文献1)的单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10。使用图1说明专利文献1的单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10的制作方法及其构成。
首先,冲压金属板90,成形多个第一触头12及多个第二触头22。其次,向型腔内装填多个第一触头12及多个第二触头22后,向型腔内注射熔化塑料等。用溶解塑料等包住多个第一触头12及多个第二触头22,以所期望的形状使溶解塑料等固化,嵌入成形具备多个第一触头12的第一基体11及具备多个第二触头22的第二基体21。
从金属板90切开各基体11、21。第一基体11的空隙11a和第二基体21的(未图示)突出部彼此嵌合,形成基体组装体31。其次,将罩51装于基体组装体31的基体悬臂部分34,形成连接器半组装体52。将半组装体52插入模型内,以覆盖各基体11、21、罩51及触头12、22的一部分的方式成形连接器壳体的主体部分61。如图所示,主体部分61向下方延伸至各触头12、22的连接部分的下侧的高度。最后,安装罩71。罩71被主体部分61局部支承,且在主体部分61和其内侧罩51的两者的周围延伸。
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可以将各触头12、22的连接部分维持在共同平面内。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嵌入成形将各触头12、22分别固定于各基体11、21,所以不能灵活地对应对方连接器的大小,所以就会成为接触不良等的原因。
为了避免这样的接触不良等,在将各触头12、22设为可动类型的情况下,需要对各触头12、22施加预压(事前加载)。但是,由于各基体11、21通过嵌入成形制作,所以使用该基体,对各触头施加预压的设计变得困难。
另外,不仅嵌入成形,而且也可以考虑到向预先成形的基体压入触头的方法,但是,在压入时,很难维持与基板的连接部的平坦度(コプラナリテイ)(相对于安装面的零件及端子的最下面的均匀性、平面性)。
从该观点出发,使用两个基体,难以将可动类型的触头的连接部维持在共同平面内,并且实现两列触点的小型且窄间距的连接器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接触可靠性高的可动触点部且具备连接部高的平坦度的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具备:第一基体,其通过嵌入成形,保持可动触点部和末端部相互向相反方向突出的多个第一触头;第二基体,其通过嵌入成形,保持可动触点部和末端部相互向相反方向突出的多个第二触头;第三基体,其将所述第一触头的所述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二触头的所述可动触点部设为同一方向,并组装结合了所述第二基体的所述第一基体,所述第一触头及所述第二触头的所述各可动触点部侧的前端与形成于所述第三基体的内壁面的卡合部弹性地卡合,所述第一触头的所述末端部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触头的所述末端部的连接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本发明可以起到以下效果,即、可以具有接触可靠性高的可动触点部,同时,具备连接部高的平坦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及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100的正面、右侧面及平面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100的背面、左侧面及底面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100的正面、右侧面及平面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基体及第一触头的正面、右侧面及平面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二基体及第二触头的正面、右侧面及底面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将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重合的状态的正面、右侧面及平面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三基体的背面、左侧面及平面的立体图;
图9是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100的底面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p-p’剖面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虚线部分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前端部卡合于卡合部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使前端部卡合于卡合部的方法的图;
图14是面安装用复式连接器100的右侧面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4中透过了第三罩和第二基体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图9的q-q’剖面的正面图;
图17是表示第一罩的正面、右侧面及平面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星电株式会社,未经星电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62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