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优异耐蚀性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6788.6 | 申请日: | 201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1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肖学山;马正欢;徐裕来;赵祥娟;张磊;李钧;林根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54 | 分类号: | C22C38/54;C22C3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优异 耐蚀性 经济型 不锈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优异耐蚀性的经济型高性能双相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属钢铁合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相不锈钢由奥氏体和铁素体组成。双相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铬、镍、钼,而其中镍是最昂贵的;为了降低成本,降低钢中镍的含量,可采用添加氮、铜等合金元素。随着AOD、VOD精炼工艺的发展,尤其是AOD炉中能够控制氮的加入,也促进了含氮双相不锈钢的开发,如2205钢其氮含量在0.15%左右。氮的加入不仅提高了钢的耐局部腐蚀性能,而且解决了不锈钢的焊接问题,使双相不锈钢成为一种可焊接的结构材料,大大拓展了双相不锈钢的应用范围。随着冶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对氮的加入量也能够精确控制,从而出现了新的低镍高氮超级双相不锈钢,如UNSS32750(其氮含量在0.25~0.35%,含镍量在6~8%左右)和UNSS32906(其氮含量在0.30~0.40%,含镍量在5.8~7.5%左右)。通过适当的铬、镍、钼、铜以及氮等的比例配合,以及成熟的热处理工艺,可以在提高铬,氮,降低镍、钼的同时得到理想的相比例,这样不但提高双相不锈钢的力学性能,而且使其抗腐蚀性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由于近年来金属镍价格波动很厉害,降低不锈钢中镍的含量有利于维持不锈钢市场的稳定。所以科研人员在提高不锈钢的性能的同时保持不锈钢市场的稳定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且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热加工性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
本发明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成分及质量百分比:
0<C≤0.04%,S≤0.01%,Si≤1.0%,P≤0.015%,Cr:19.0~22.0%, Ni:1.5~2.5%,Mo:0.5~1.5%,Cu:0.5~1.5%,N:0.15~0.25%,B:0.001~0.01%,稀土Ce或Y:0.005~0.20%,其余部分为铁。
本发明的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传统常规的熔炼工艺方法,在投料时采用纯铁管密封中间合金投入法,即事先制备好需用的中间合金;中间合金由铁和稀土金属组成,选用Fe-Ce或Fe-Y中间合金;两者的组成分别为:Fe-Ce中间合金中Ce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3.5%;Fe-Y中间合金中Y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经综合配料熔制后,浇注成型,最终制得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合金材料。该成分范围内的钢在850~1200℃范围均为双相区,奥氏体含量约在40~60%变化,经一定固溶处理,室温的拉伸断裂强度在850~1100Mpa范围,屈服强度在500~700Mpa范围,断裂延伸率在25~45%范围,室温下在1mol/L的NaCl溶液中的临界点蚀点位大于500mv。
本发明的机理如下所述:
根据铜可以扩大奥氏体区的原理,大量实验研究发展,添加适量的铜可以替代部分镍达到稳定奥氏体相目的;同时氮可以代替镍在钢中的作用原理,用适量的廉价氮也可以稳定双相钢中的奥氏体,从而降低贵重镍的用量;而向该双相不锈钢合金中加入稀土Ce或Y后,合金中的硫含量大大降低或形成高熔点的稀土硫化物弥散于基体中,避免了低熔点硫化物存在于相界上,从而有效地改善了钢的高温热塑性。此外,合适的钼、铜和氮有效配合大幅度提高了该材料的腐蚀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叙述于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采用双相不锈钢的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
Cr 21.1%
Ni 2.1%
Cu 0.5%
Mo 1.0%
N 0.20%
C 0.026%
稀土Ce 0.10%
Si 0.6%
S 0.004%
P 0.012%
B 0.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67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