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束干燥机尾汽—热风转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7842.9 | 申请日: | 201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2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邓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亚东 |
主分类号: | F26B21/00 | 分类号: | F26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邹芳德 |
地址: | 02800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束 干燥 机尾 热风 转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装置,即一种管束干燥机尾汽—热风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管束干燥机是一种以蒸汽为热源的干燥设备,在玉米淀粉生产中主要用于胚芽、渣皮和蛋白粉的干燥处理。在干燥过程中,管束干燥机要排放大量近100℃的尾汽,是淀粉生产中温度最高、可利用价值最大的一部分废汽。据统计,年产10万吨玉米淀粉的企业,仅管束干燥机排放的尾汽就达43700吨,按国内蒸汽平均价格120-200元/吨计算,考虑尾汽温度低于蒸汽而取其下限120元/吨,价值524万元,相当于每吨淀粉丢失50元。为了回收利用管束干燥机尾汽,有的企业将这部分尾汽用于多效蒸发器的前级,对被蒸发物料进行预热处理,但节能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是:尾汽在运行过程中参入一些不凝气体,由Dalton气体分压定理可知,在换热容器中,蒸汽外围压力低于内部压力,特别是当外围蒸汽与换热壁面出现热交换时压力更会降低,而不凝气体恰恰相反,外围压力高于内部压力,因而不凝气体在换热界面不断积累,将蒸汽团围在中间,阻碍蒸汽与换热壁面的接触,由于空气的换热速率远低于换热壁面,导致热交换难以进行。据有关研究证明:水蒸汽中即使有1%的空气,也会使蒸汽的冷凝传热系数降低60%(见《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分册43页)。不凝气体不仅阻碍尾汽的热能输出,而且还会增加蒸汽的溶氧成分,对换热装置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加大换热设备的成本,使管束干燥机尾汽的利用受到限制。可见,要提高管束干燥机尾汽的热交换性能,降低其腐蚀作用,必须尽量减少其中的不凝气体。可是,不凝气体混合在尾汽当中,很难分离出去。因此,目前大多数淀粉企业都将这部分废汽直接排放在大气中,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去除管束干燥机尾汽中的不凝气体,改善其换热性能,降低其腐蚀作用,进而回收和利用管束干燥机尾汽的热量,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避免环境污染的管束干燥机尾汽回收利用设备。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一种管束干燥机尾汽—热风转换装置,其特点是:管束干燥机的后面加设一种尾汽回收罐,管束干燥机的尾汽排放口接入尾汽回收罐,尾汽回收罐上部接入进水管,进水管在罐内接有喷淋头,尾汽回收罐的喷淋头上方设有排气管,下部接出输热管,输热管的另一端接空气预热器。
所说的尾气回收罐内喷淋头的下面安装具有许多通透孔隙的缓流层。
所说的喷淋头和缓流层之间设有雾化区。
所说的空气预热器的一侧接所说的输热管,另一侧接排水管。
所说的空气预热器的排水管另一端接尾汽回收罐的进水管。
所说的空气预热器的排水管上还接有出水管。
在所说的尾汽回收罐的下部或输热管上还接有余热管。
所说的空气预热器接气流干燥机。
所说的空气预热器接滚筒干燥机。
所说的空气预热器接喷雾干燥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管束干燥机的尾汽通过喷淋水雾留下热量和水,排出不凝气体,从而改善了换热性能,降低了腐蚀性,成为可利用热源,特别适于湿淀粉气流干燥的空气预热,节能降耗效果突出,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十分显著,且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等优点,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第二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第三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第四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中可见:管束干燥机尾汽排放口1,尾汽回收罐2,喷淋头3,排气管4,进水管5,输热管6,空气预热器7,排水管8,雾化区9,缓流层10,加热器11,喂入口12,气流干燥机13,废气口14,出水管15,余热管16,滚筒干燥机17,喷雾干燥机1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总的构思是在管束干燥机尾汽排放口后面加装尾气回收罐,并且在罐内设有喷淋头,使尾汽在水雾中通过,将其中的不凝气体排出,回收热量和水用于其他用热器。下面仅列举六个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亚东,未经邓亚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78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