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7902.7 | 申请日: | 201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1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144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氧氯 丙烷 废水 造纸 混合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环氧氯丙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一种极难处理的废水。因其具有高温、高碱性、高盐、高化学耗氧量等特点,其CaCl2的含量达20~40g/L,直接进生化系统会对微生物产生毒害。常规处理工艺是将排出的含盐废水采用新鲜水稀释,达到生化处理的条件后,再进行生化处理。但这种处理方法需增加很大的生产成本,企业难以承受,因此它们的生产废水治理问题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制浆造纸废水特别是麦草制浆造纸废水COD浓度高,废水成分复杂,且含有大量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难降解高分子有机污染物,废水B/C较低,可生化性较差,传统的“物化+生化”处理工艺出水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
在废水中氯化钙虽是“毒”物,但同时氯化钙本身却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采矿、石油钻探、环境保护、食品、医药等领域。
因此,提供一种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将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经回收氯化钙后与造纸废水混合并进入生化处理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能够对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与造纸废水的混合废水有效治理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所述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环氧氯丙烷废水和造纸废水分别进行预处理(环氧氯丙烷废水进入冷却贮池,冷却降温沉渣后进入混合反应池;造纸废水经过隔渣预处理后进入混合反应池与环氧氯丙烷废水混合);
(2)将环氧氯丙烷废水和造纸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将混合废水进行物化处理,并经初沉池泥水分离后自流至集水池(在混合反应池加药反应产生大量较易沉淀的矾花,废水进入初沉池后大量的矾花沉淀下来,沉淀下来的污泥由刮吸泥机吸出,然后泵送至污泥浓缩池,出水自流至集水池);
(3)集水池废水提升至脉冲厌氧流化床反应器进行水解酸化反应,水解酸化后出水自流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好氧出水经二沉池泥水分离后在终沉池进行后物化处理,上清液即可排放(集水池废水经提升泵提升至PAFR反应器[脉冲厌氧流化床反应器]顶部的脉冲布水器,由脉冲布水器进行脉冲布水,PAFR反应器出水自流进入好氧池,利用好氧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好氧出水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二沉池中部分污泥回流到生化系统,剩余污泥输送到污泥浓缩池。二沉池出水再经终沉池处理后即可达标排放)。
作为本发明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步骤(2)预处理后的混合废水pH范围为6.5~8.5。作为本发明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的更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步骤(2)预处理后的混合废水pH为7.5。
作为本发明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步骤(2)的适当比例为V环氧氯丙烷废水/V造纸废水=1:1.8~3.2。作为本发明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的更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步骤(2)的适当比例为V环氧氯丙烷废水/V造纸废水=1:2.2。
作为本发明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水解酸化反应停留时间为15~25h,好氧反应停留时间为11.3~18.8h。作为本发明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的更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水解酸化反应停留时间为20h,好氧反应停留时间为15h。
作为本发明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与造纸废水混合处理的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废水预处理中,对废水的水质、水量、pH值和温度进行调节,并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79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