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同步保护的双丝杆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9992.3 | 申请日: | 201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4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卢志明;谢卫其;王永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一精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5/40 | 分类号: | B23Q5/4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41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步 保护 双丝杆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床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带同步保护的双丝杆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双丝杆驱动装置广泛应用于机床、化工、工程机械、冶金、建筑及物流仓储领域,其结构较为简单,安装空间小,成本较低。但是由于被驱动元件重量较大,如果左右丝杆的加工误差较大,或者丝杆的铜螺母磨损比较严重,左右丝杆在被驱动元件移动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步,会造成左右丝杆受力不均匀、加快铜螺母的磨损,被驱动元件移动不平稳,影响丝杆使用寿命,如果左右丝杆不同步超过了允许范围,或出现润滑不良及过载等偶发事件,就有可能造成丝杆或被驱动元件断裂、损坏,设备无法正常运转,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带同步保护的双丝杆驱动装置,解决双丝杆驱动过程中,由于左右丝杆不同步、润滑不良及过载所引发的设备故障及安全事故,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同步保护的双丝杆驱动装置,设置于机架上,该机架呈门字形;其包括,一电机,设置于机架连接梁中央顶部;一力矩限制器,设置于电机输出轴,其包含一个弹性联轴器及传感器;该传感器电性连接电机控制机构;一锥齿轮转向箱,设置于机架连接梁上,其输入端连接于力矩限制器的输出端,并设有左、右输出轴;两个刚性联轴器,分别安装于锥齿轮转向箱的左、右输出轴上;左、右涡轮蜗杆升降机,设置于机架两侧架上,两侧架上分别设左、右导轨,该升降机分别包括涡轮蜗杆、丝杆;两蜗杆分别与两个刚性联轴器连接,两丝杆分别沿左、右导轨设置,丝杆一端与涡轮配合;一被驱动元件,横跨设置于机架两侧架上的左、右导轨,被驱动元件两端分别设置与丝杆配合的螺母,并在螺母带动下沿左、右导轨作直线运动。
所述的螺母及左、右导轨设润滑油路。
所述的左、右涡轮蜗杆升降机丝杆及左、右导轨设防护罩。
本发明双丝杆驱动装置,由电机通过力矩限制器、锥齿轮转向箱、刚性联轴器、涡轮蜗杆升降机、螺母驱动被驱动元件沿导轨作直线运动,该力矩限制器包含一个弹性联轴器及传感器,具有一定的扭向弹性,能够吸收振动,力矩限制器一端与电机连接,另一端与锥齿轮转向箱输入轴相连接,锥齿轮转向箱左右输出轴分别与两个刚性联轴器的一端连接,两刚性联轴器另一端分别与左右涡轮蜗杆升降机输入轴相连接,刚性联轴器确保左右涡轮蜗杆升降机输入的转角保持一致;涡轮蜗杆升降机底部丝杆作旋转运动,带动螺母沿丝杆轴向运动,螺母带动与之连接的被驱动元件沿左右导轨作直线运动,因为丝杆仅受轴向力,不承受径向力及弯矩,所以能提高丝杆传动精度、提升重量及使用寿命。
当出现左右丝杆不同步、润滑不良及过载时,左右丝杆扭矩增大,从而引起力矩限制器传递的扭矩随之增大,当其扭矩增大超过设定打滑力矩时,力矩限制器打滑,力矩限制器的移动环轴向移动,触动传感器,使之输出一个控制信号,可用来切断动力源,同时该装置所使用的涡轮蜗杆升降机中的涡轮蜗杆有自锁功能,涡轮蜗杆升降机的丝杆、螺母之间也有自锁功能,当切断动力源后,系统能立即静止不动,从而避免设备损坏及发生安全事故。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的双丝杆驱动装置中串联入一个力矩限制器,当左右丝杆不同步、润滑不良及过载时,左右丝杆扭矩增大,从而引起力矩限制器传递的扭矩增大,当力矩限制器扭矩增大超过设定打滑力矩时,力矩限制器打滑,力矩限制器输出一个切断动力源的控制信号,系统能立即静止不动,从而避免设备损坏及发生安全事故。
2)本发明的双丝杆驱动装置中并联两个刚性联轴器确保左右涡轮蜗杆升降机输入的转角保持一致。
3)被驱动两侧设有导轨,涡轮蜗杆升降机丝杆仅受轴向力,不承受径向力及弯矩,所以能提高丝杆传动精度、提升重量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一精机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一精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99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