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1200.6 | 申请日: | 201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5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鲁;夏洋;张超前;张学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G01R3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骆苏华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光学 特性 检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激光光源;提供光栅,将光栅放置在激光光源的光路上;在光栅背后放置LED,使LED有源层与光栅的距离满足泰伯距离,在LED有源层上形成光栅自成像,所述光栅自成像包括阵列式排布的照明点;采集所述LED有源层受所述阵列式排布的照明点激发产生的荧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有源层与光栅的距离为分数泰伯距离,在LED有源层上形成的光栅自成像为分数光栅自成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有源层至LED上表面的距离为泰伯距离,所述提供光栅的步骤包括在LED上表面设置光栅,所述光栅与LED上表面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有源层与LED上表面的距离不等于泰伯距离,所述提供光栅的步骤包括在LED上表面设置隔离层、在隔离层上表面设置光栅,所述隔离层与LED上表面相接触,所述光栅与所述隔离层相接触,所述隔离层的厚度与LED有源层至LED上表面的距离之和为泰伯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LED有源层与光栅的距离满足泰伯距离,在LED有源层上形成光栅自成像的步骤包括:调整LED的倾角,使LED有源层的平面和光栅自成像的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所述荧光的步骤包括:在LED初始位置处,依次采集所述LED有源层受阵列式排布的各照明点产生的荧光;使LED分别沿照明点阵列的两个方向,以照明点阵列周期/N的步进距离移动,移动N-1次,在每个步进位置处依次采集所述LED有源层受阵列式排布的各照明点产生的荧光,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所述荧光的步骤包括:在LED初始位置处,同时采集阵列式排布的各照明点产生的荧光;使LED分别沿照明点阵列的两个方向,以照明点阵列周期/N的步进距离移动,移动N-1次,在每个步进位置处同时采集所述LED有源层受阵列式排布的各照明点产生的荧光,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8.如权利要求1、6或7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LED,使光栅自成像完成对整个LED有源层的光学检测。
9.一种LED光学特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光源、光栅、平台、采集器,其中,
激光光源,用于提供相干光束;
光栅,用于在接收所述相干光束时形成光栅自成像;
平台,用于承载待检测的LED,使LED有源层与光栅的距离为泰伯距离,在LED有源层上形成光栅自成像,所述光栅自成像包括阵列式排布的照明点;
采集器,用于采集LED有源层受所述阵列式排布的照明点激发而形成的荧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有源层距离LED上表面的距离为分数泰伯距离。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有源层距离LED上表面的距离为泰伯距离,所述光栅位于LED上表面上且与LED上表面相接触。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LED上且与LED接触的隔离层,所述光栅位于隔离层上且与隔离层接触,所述隔离层的厚度与LED有源层至LED上表面距离的和为泰伯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为二氧化硅。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还用于控制LED的倾角,使LED有源层的平面和光栅自成像的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光学特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还用于控制LED的移动,使LED分别沿照明点阵列的两个方向,以照明点阵列周期/N的步进相对于光栅进行移动,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120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用防夹感应条自动检具及其检测方法
- 下一篇:实用分层晾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