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机房电梯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1202.5 | 申请日: | 201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1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郑鑫;曹建新;陈晓进;谢晓纪;吴志清;樊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通用电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9/00 | 分类号: | B66B9/00;B66B7/06;B66B1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 |
地址: | 225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房 电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特别涉及一种无机房的电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无机房电梯,其结构主要包括有轿厢、曳引机、对重架和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两端分别设有绳头板,绳头板弹性连接在电梯井顶部的横梁上,曳引机和控制柜安装在井道上方或井道底部的混凝土墙面上,曳引机上设有曳引轮,对重架上设有导向轮,所述轿厢底部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反绳轮和第二反绳轮,所述钢丝绳依次绕过导向轮、曳引轮、第一反绳轮和第二反绳轮,使对重架和轿厢悬吊在电梯井内;控制柜设置在轿厢的侧面,因而该装置无需设置机房。其不足之处在于:其安装不方便,需在建筑物顶部进行曳引机安装,安装时需要将重量较大的曳引机吊装至电梯井的顶部,费时、费力;成本较高,现有的轿厢和控制柜通讯是需要通过随行扁电缆进行连接,电缆结构庞大,安装费用高;现有的曳引机安装对井道的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做大量的预埋工作,曳引机安装在井道顶层或底层,需要加大顶层或底层的高度或深度,电梯的建造成本较高;此外,现有的电梯检修困难,而且不便于自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技术方案,使电梯建造成本低、控制方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机房电梯,包括轿厢、曳引机、对重架和柔性曳引件,所述轿厢和对重架悬吊在井道内,曳引机上设有与驱动机构相连的曳引轮,对重架上设有导向轮,所述轿厢底部设有至少一个轿底反绳轮,所述曳引机固定安装在轿厢底部,井道顶部还设置有顶部反绳轮,柔性曳引件一端连接在井道顶部,另一端绕过导向轮后再向上绕过顶部反绳轮,然后向下沿轿厢一侧绕过曳引轮,再绕过轿底反绳轮后沿轿厢另一侧向上连接在井道顶部;所述柔性曳引件在曳引轮上的包角大于9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电梯安装方便,可以在建筑物底层进行曳引机安装,减少了将曳引机吊装至顶层的缺点,安装更加安全。其二,无需要加大井道顶层或底层的高度或深度,节省了建造成本。其三,由于曳引机无需固定在井道内,井道内的预埋件少,井道施工更方便。
为能保证柔性曳引件与曳引轮之间具有足够大的摩擦力,避免打滑,轿底反绳轮可设置有两个,柔性曳引件绕过曳引轮后从一个轿底反绳轮上部绕过,再从另一轿底反绳轮底部绕过后再向上连接在井道顶部。该结构使得柔性曳引件在曳引轮上的包角更大,可以承受更大的摩擦力;曳引轮的尺寸也可以做得更小。
为便于对控制柜进行检修,所述用于控制电梯运行的控制柜安装在轿厢一侧。检修时,可以将轿厢置于井道底部,对控制柜进行检修时,无需登高,日常管理中,也可以在轿厢内通过通道对控制柜进行检修。传统电梯的轿厢和控制柜通讯是需要通过扁电缆进行连接,而本发明中,电梯轿厢通讯线缆就近和控制柜相连,节省了大量的控制线路。
所述柔性曳引件可以是钢丝绳,还可以是聚氨酯复合钢带。尤其是采用聚酯复合钢带时,由于与曳引轮接触面大,两者之间具有更大的摩擦系数,可以将曳引轮做得很小,减轻了重量,节约了材料。
为能减少电梯运行和停止之间造成的冲击,所述柔性曳引件弹性连接在井道顶部。
为方便轿厢内的人员自救,所述轿厢上设有手动控制曳引机的松闸扳手。现有技术中,曳引机上也设置有松闸手板,因此遇到紧急情况,如断电时,可以利用轿厢和配重的重量差将电梯停在就近平层,但是由于曳引机与轿厢是相分离的,只能通过他人的操作才能进行操作,电梯内的人员无法自救操作。本技术方案的改进,使得电梯内的人员可以自己操作,将电梯停在就近平层,电梯使用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其中,1对重架,2导向轮,3柔性曳引件,4绳头板,5顶部反绳轮,6控制柜,7轿厢,8缓冲弹簧,9、10轿底反绳轮,11曳引轮,12曳引机,13道门,14松闸扳手,15配重。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通用电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通用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1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