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除灭薇甘菊的控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192823.5 申请日: 2011-07-11
公开(公告)号: CN102283196A 公开(公告)日: 2011-12-21
发明(设计)人: 王正辉;王青;石花蕾 申请(专利权)人: 华南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A01N25/26 分类号: A01N25/26;A01N25/00;A01N47/36;A01N43/70;A01P13/02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林丽明
地址: 510642 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甘菊 控释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入侵植物防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除灭薇甘菊的控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薇甘菊为菊科假泽兰属植物,原产热带美洲,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被称为“植物杀手”,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薇甘菊的生长快速,具有强烈的追光性,能快速入侵、蔓延绞杀临近植物,使它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将这些植物“绞杀”至死。如果任由薇甘菊发展下去,将会使大面积的森林被毁,给国土绿化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也将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薇甘菊生命力顽强,对其防控难度极高。薇甘菊是一种喜光好湿的植物,生长地区平均气温20℃以上,在光照较强、水分条件较好地方生长旺盛。每年的10至11月份是薇甘菊的开花期,也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薇甘菊开花数量很大,0.25平方米面积内,计有头状花序平均约35416个,合小花141665朵,花生物量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约40.6%。薇甘菊通过种子和节间繁殖,其种子颗粒细小,每籽粒不过0.1毫克,冠毛白色,可随风飘散迁移到遥远之地,能象蒲公英一样借风力传播扩散其种子是薇甘菊广泛入侵的重要原因。薇甘菊在广东甚至整个亚洲,都很少遇到昆虫、菌类等天敌。

薇甘菊已入侵我国华南大部分省份,其中广东和云南是受灾最严重的两个省,两省每年因薇甘菊造成的生态损失达数十亿元。薇甘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蔓延,并继续向周边扩展。其中,深圳是我省遭受薇甘菊侵害最为严重的灾区,不少自然保护区、溪河岸边、路边、公园、果园、林荫道都发现了薇甘菊的存在。

防治薇甘菊仍属当今世界难题,现阶段主要的防治办法有人工铲除、植物群落改造、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但每种防治办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人工防治成本大,成效不显著;生物防治难以找到合适的生物天敌(除紫红短须螨等少数昆虫外);作为“植物杀手” 的薇甘菊,除菟丝子等少数植物外,难以找到可以竞争生长的植物,植物群落改造困难重重;化学防除是目前公认效果比较显著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缺点。众所周知,除草剂属于农用化学物质,若按传统的乳剂或可湿粉剂施用后,一方面可能将周围的生物和微生物一并杀死,破坏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喷施的除草剂将遭遇自身的挥发、光解以及雨水冲淋等作用,使其利用率一般仅为10%~30%左右,同时也会带来环境安全问题。目前在解决薇甘菊种子的飘散传播方面基本上没有好的办法。王勇军等报道了一种防除薇甘菊的化学药剂(CN200410026657.1)对防除薇甘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用药浓度较高,主要针对叶片和根部进行施药,因此虽然薇甘菊的个体除灭效果良好,但是其易于传播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容易出现反复。另一方面,其以洗衣粉或洗洁精为粘和附着剂,附着能力弱,还存在雨水冲淋使药效降低的问题。

控制释放技术(简称控释技术)已在医药、化工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应用该技术可以保护活性剂的活性、控制其释放速度,提高施用的安全性,在期望的时间内使体系活性制剂维持有效浓度,从而实现靶向和高效的目的。控释技术在除灭杂草方面的应用的研究报道很少,对于生命力顽强、扩散危害极快的薇甘菊的除灭更是未见报道。其原因在于控释制剂的制备与应用仍有许多技术困难需要克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化学防治薇甘菊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除灭薇甘菊的控释制剂,所述控释制剂利用高分子悬浮聚合原理将除草剂负载到聚合物微球中,再将载药微球分散到具有悬浮能力、黏附成膜能力的介质中制成控释制剂,用药量少,将其喷施于薇甘菊植株上,功能介质将载药微球固着于植株上,微球释放出的除草剂被薇甘菊吸收、致其死亡,如在开花结籽期施用,功能介质能将薇甘菊的花和种子一同固着于植株上,防止种子传播,从而达到高效除灭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用于除灭薇甘菊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用于除灭薇甘菊的控释制剂,由控释微球和具有悬浮能力、黏附成膜能力的功能介质两部分组成,所述控释微球下列按质量百分数计算的组分组成:20%~50%除草剂,20%~40%有机溶剂,30%~50%高分子载体材料;所述具有悬浮能力、黏附成膜能力的功能介质由功能高分子、交联剂组成的水溶液; 

所述功能高分子占功能介质总质量的1%~10%;所述功能高分子为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钠、聚马来酸酐、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阿拉伯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羟乙基纤维或水溶性淀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释微球占所述控释制剂质量的0.1%~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28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