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水自动关闭阀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96673.5 | 申请日: | 2011-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9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沈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琦 |
主分类号: | F16K21/16 | 分类号: | F16K21/16;F16K3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水 自动 关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漏水自动关闭阀,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发现漏水情况并自动切断防止漏水的阀门。
背景技术
目前用水领域由于水管网的老化和外力作用的破坏,或是管道连接的用水器的破坏,还有是忘记关用水器等造成的漏水情况普遍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漏水自动关闭阀具有漏水自动关闭功能。
本发明的漏水自动关闭阀由外壳、计数器、叶轮、离合复位机构、跳闸机构和减速齿轮组成。离合复位机构中的蜗杆(15)、轴(16)、第一卡簧(e)和第二卡簧(f)连接成一体,轴(16)穿过第一轴支(b)、第二轴支(c)和第三轴支(d),蜗杆(15)设置在第一轴支(b)和第二轴支(c)之间,复位器(9)、第二复位弹簧(14)和离合齿轮(17)套在轴(16)上,第二复位弹簧(14)设置在蜗杆(15)和第一轴支(b)之间,复位器(9)设置在第二卡簧(f)和第三轴支(d)之间可以回绕轴(16)旋转,离合齿轮(17)设置在第一卡簧(e)和第二卡簧(f)之间可以回绕轴(16)旋转,齿轮(8)和减速齿轮组里的初级变速齿轮(19)咬合,初级变速齿轮(19)和蜗杆(15)咬合,复位器(9)上设置的齿条(n)正对离合齿轮(17),减速齿轮组里的末级变速蜗杆(18)和离合齿轮(17)始终咬合。一般家庭和商业用水有不连续性的特点(管道中的水流应该是时有时无的),一次性连续用水基本上不会超过某个流量值,要是一次性连续用水超过这个流量值那么基本上可以判定是漏水自动关闭阀的出水口到家中的管道或用水器在跑水。本漏水自动关闭阀的防漏功能原理是根据上述特点以一次性连续通过漏水自动关闭阀的水流量值作为判定漏水的标准(这个水流量值可以根据不同家庭的用水情况而设置),连续通过漏水自动关闭阀的水流量没有达到设定的水流量值水流停止通过漏水自动关闭水表那马上归零重新开始计流量,只要一次性(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的)连续通过漏水自动关闭阀的水流量达到设定的水流量值漏水自动关闭阀自动关闭防止漏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中的跳闸机构组合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中的离合复位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中的离合复位机构的组合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中的离合复位机构和跳闸机构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工作过程立体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表工作过程立体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表工作过程立体剖面图。
图中1.外壳,2.进水口,3.出水口,4.叶轮腔室,5.控制腔室,6.叶轮,7.叶轮轴,8.齿轮,9.复位器,10.活塞,11.第一复位弹簧,12.基座,13.橡皮圈,14.第二复位弹簧,15.蜗杆,16.轴,17.离合齿轮,18.末级变速蜗杆,19.初级变速齿轮,b.第一轴支,c.第二轴支,d.第三轴支,e.第一卡簧,f.第二卡簧,h.卡口,x.第四活塞轴支,k.第三活塞卡簧,w.卡槽,y.第五活塞轴支,n.齿条,m.拨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漏水自动关闭阀中的跳闸机构由活塞(10)、第一复位弹簧(11)、基座(12)和橡皮圈(13)组成(如图1所示)。基座(12)上设置有第三轴支(d)、卡口(h)、第四活塞轴支(x)、第五活塞轴支(y)(如图1所示)。活塞(10)上设置有卡槽(w)和第三活塞卡簧(k),活塞(10)设置在基座(12)上的轴支(x)和轴支(y)中,活塞(10)从基座(12)上的卡口(h)穿过,第一复位弹簧(11)套在活塞(10)上,橡皮圈(13)设置在活塞(10)上的卡槽(w)中(如图1所示)。向上拉活塞(10)当设置在活塞(10)上的卡槽(w)中橡皮圈(13)向上穿过基座(12)上的卡口(h)时,活塞(10)和基座(12)一起被卡合,第一复位弹簧(11)被压,跳闸机构处于打开状态水流可以通过(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琦,未经沈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66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