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97440.7 | 申请日: | 201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8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那仓孝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腾行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78;B29C45/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郭桂峰 |
地址: | 2154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温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设计和制造与塑料加工有密切关系。塑料加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设计效果和模具制造质量,而塑料模具设计又以正确的塑料制品设计为基础。
塑料模具设计要考虑的结构要素有:
①分型面,即模具闭合时凹模与凸模相互配合的接触表面。它的位置和形式的选定,受制品形状及外观、壁厚、成型方法、后加工工艺、模具类型与结构、脱模方法及成型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②浇注系统,即由注塑机喷嘴至型腔之间的进料通道,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穴。特别是浇口位置的选定应有利于熔融塑料在良好流动状态下充满型腔,附在制品上的固态流道和浇口冷料在开模时易于从模具内顶出并予以清除(热流道模除外)。
③塑料收缩率以及影响制品尺寸精度的各项因素,如模具制造和装配误差、模具磨损等。此外,设计压塑模和注塑模时,还应考虑成型机的工艺和结构参数的匹配。在塑料模具设计中已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现有的注胶模具难以把握成形的硬度,从而难以账务脱模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在传统聚焦模具上设置测温孔,使得脱模时间更容易掌握,提高产品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所述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包括一上型腔模和面对所述上型腔模的下型腔模,所述上型腔模和所述下型腔模之间设有模腔和与所述模腔连通的主流道,所述主流道还连通于一注入孔,所述上型腔模和所述下型腔模之间还设有一测温孔,所述测温孔由设于所述上型腔模的上测温孔和设于所述下型腔模的下测温孔构成。
上述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优选的,所述模腔包括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
上述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优选的,所述第一模腔由设于所述上型腔模的第一上模腔和设于所述下型腔模的第一下模腔构成,所述第一上模腔和所述第一下模腔彼此面对密合。
上述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优选的,所述第二模腔由设于所述上型腔模的第二上模腔和设于所述下型腔模的第二下模腔构成,所述第二上模腔和所述第二下模腔彼此面对密合。
上述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优选的,所述第三模腔由设于所述上型腔模的第三上模腔和设于所述下型腔模的第三下模腔构成,所述第三上模腔和所述第三下模腔彼此面对密合。
上述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优选的,所述第四模腔由设于所述上型腔模的第四上模腔和设于所述下型腔模的第四下模腔构成,所述第四上模腔和所述第四下模腔彼此面对密合。
上述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优选的,所述主流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在传统聚焦模具上设置测温孔,使得脱模时间更容易掌握,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上型腔模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下型腔模示意图。
附图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上型腔模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下型腔模示意图。一种带测温孔的注胶模具,包括一上型腔模100和面对上型腔模100的下型腔模200,上型腔模100和下型腔模200之间设有模腔和与模腔连通的主流道,主流道还连通于一注入孔,上型腔模100和下型腔模200之间还设有一测温孔,测温孔由设于上型腔模100的上测温孔106和设于下型腔模200的下测温孔206构成。
模腔包括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第一模腔由设于上型腔模100的第一上模腔101和设于下型腔模200的第一下模腔201构成,第一上模腔102和第一下模腔201彼此面对密合。第二模腔由设于上型腔模100的第二上模腔102和设于下型腔模200的第二下模腔构成202,第二上模腔102和第二下模腔202彼此面对密合。第三模腔由设于上型腔模100的第三上模腔103和设于下型腔模200的第三下模腔203构成,第三上模腔103和第三下模腔203彼此面对密合。第四模腔由设于上型腔模100的第四上模腔104和设于下型腔模200的第四下模腔204构成,第四上模腔104和第四下模腔204彼此面对密合。
主流道分别连通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主流道由上主流道107和下主流道207彼此面对密合组成。主流道上连接有上注入孔105和下注入孔2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腾行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腾行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74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