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8328.5 | 申请日: | 201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3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席丽姝;屈世民;黄兴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器件,尤其涉及一种方便人们随身携带的耳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带有语音功能的移动通讯设备,而耳机也成为了人们日常活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耳机之一,人们不但要求其外观小巧精细,佩戴方便,更加要求其音质好,有立体感。故,对进一步提高耳机的性能及内部结构的更加合理设计成了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关技术的耳机设有外壳体及收容于外壳体内的耳机芯,耳机芯内通常设有用以振动而发声的振膜及收容该振膜的内壳体,通常内壳体被振膜隔成两部分,即前音腔和后音腔,但是,仅两个音腔会使耳机的频带会有所限制,仅能涵盖高音频和低音频,而对于中间音频及更边缘频带是没办法辨别的,达不到人们对宽频带,高音质、多音效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处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宽频带、多音效耳机。
本发明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耳机,其设有外壳体及收容于外壳体的发声单体,所述外壳体包括上半部及设有底壁和侧壁的下半部,所述发声单体设有与上盖组接并形成容纳空间的盆架、收容于容纳空间并靠近上盖的第一音圈、远离上盖并靠近所述底壁的第二音圈及位于两音圈之间并驱动二者振动的磁路,所述盆架设有连接上盖与所述侧壁的前端、自前端延伸的侧表面及侧表面延伸并与所述底壁相连的后端,所述第一振膜设有朝向上盖的上表面及与之相对的下表面,所述容纳空间设有由第一振膜上表面与上盖形成的第一腔室、由第一振膜下表面与所述前端及磁路形成的第二腔室,其中,所述上半部与上盖之间设有第一声腔,所述下半部的侧壁与盆架的侧表面之间设有第二声腔,所述下半部底壁与第二振膜及盆架后端之间设有第三声腔,所述上盖上设有第一通孔以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一声腔,所述盆架的前端设有第二通孔以连通第二腔室和第二声腔,所述外壳体的上半部上设有连通第一声腔和外界的第一传声孔,所述外壳体的下半部的侧壁上设有连通第二声腔与外界的第二传声孔,所述外壳体的下半部的底壁上设有连通第三声腔和外界的第三传声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第一振膜的几何中心至其周边的距离大于第二振膜的几何中心至其周边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盆架的侧表面呈台阶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传声孔与第三传声孔的出音方向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及第三传声孔的方向相反。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发明的耳机设有外壳体及收容于外壳体并与外壳体形成三个独立声腔的发声单体,且三个独立的声腔均与外界相通,这样,耳机的声音的频带就会相对原有结构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很好地拓宽产品的频带,增强其音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耳机的正向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耳机的反向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耳机中耳机芯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耳机中耳机芯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耳机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耳机为可方便人们随身携带使用的耳机,如图1和图2所示的耳机10,其包括设有容纳空间的外壳体11、收容于外壳体11的发声单体12及安装于外壳体11上并将发声单体12与外部载体电导通的耳机线13。此处,发声单体即为耳机芯。
参照图3和图4,耳机芯12设有上盖120、与上盖120组接形成容纳空间122的盆架121、收容于容纳空间122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所述盆架121包括与上盖120连接的前端210、自前端210延伸而出的侧表面211及自侧表面211延伸而出的后端212,其中,侧表面211呈台阶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83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螺旋输送装置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的滩涂怪潮人员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