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甲醇汽油的橡胶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1495.0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6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周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C08L27/12 | 分类号: | C08L27/12;C08L27/16;C08L27/20;C08L27/18;C08K13/02;F16J15/00;F16L11/04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巢雄辉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醇 汽油 橡胶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橡胶材料领域,特别一种耐甲醇汽油的橡胶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资源的减少,汽油的消耗量不断增大。为缓解越来越多的石油危机,迫切需要寻找和发展低污染和储量丰富的替代用燃料。相对于汽油和乙醇汽油,甲醇燃料在汽车发动机中燃烧更加完全、效益更高,排污更少,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燃料。同时,甲醇来源丰富,可由煤或天然气、木材等原料制取,在汽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甲醇,可起到节能和降低污染的作用,此外还可缓解贫油地区石油供应不足的矛盾。因此发展甲醇汽油是今后汽车等用燃料的方向。但是,甲醇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对汽车供油系统的材料如橡胶、塑料等具有溶胀和龟裂作用,也会加快材料的老化。研究表明,醇与汽油的混合燃料对橡胶、塑料的溶胀作用比单独的醇或汽油都强,并且甲醇的溶胀作用比乙醇更强。目前在以碳链烷烃为主要成分的汽油和柴油中, 丁腈橡胶(NBR) 、氯醚橡胶( ECO) 及氟橡胶(FKM)具有优良的耐溶胀性能和耐渗透性,所以它们一直作为汽车燃油系统橡胶密封材料使用。但随着汽车燃油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在含甲醇汽油混合燃油系统中,传统的耐燃油橡胶密封材料很难再适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甲醇汽油的橡胶材料,该橡胶在满足综合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橡胶材料的耐甲醇汽油的溶胀性能。
本发明材料由三元聚合氟橡胶、酸吸收剂、补强填充剂、硫化剂和促进剂以及增塑剂等到多种材料制成,其用料及用料重量份比为:三元聚合氟橡胶(FKM)100份,酸吸收剂5~20份,硫化剂促进剂1~5份,补强填充剂5~40份,增塑剂0~10,硫化剂1~5份。
所述的三元聚合的氟橡胶,含氟量较高。此类氟橡胶可以是如下一种或二种以上氟橡胶并用使用。如日本住友一3M 公司的氟橡胶G902、FT-2350、FT-2481和FT-2690, 它们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美国杜邦公司的Viton GF、VTR-4590 和FKM 5362 , 意大利Montedison 公司的Tecno2flon THF 等。
所述酸吸收剂是氧化铅(PbO或pb3O4)、氧化镁(MgO)、氧化钙(CaO)、氧化锌(ZnO),用量5~20份。
所述硫化剂有胺类、过氧化物和双酚类三种硫化剂,用量1~10份。。其中有:1#硫化剂(己二胺氨基甲酸盐)、2#硫化剂(乙二胺氨基甲酸盐)、3#硫化剂(N,N/ -双肉桂叉-1,6-己二胺)、4#硫化剂(双(4-氨己基环己基)甲烷氨基甲酸盐),5#硫化剂(对苯二酚(氢醒)),2,5- 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过氧化二苯甲酰(BP)和双酚AF。
所述促进剂有苄基三苯基氯化磷(BPP)、2,3-(2,2/-二亚苯基)-5-苯基四唑化氯(TTC)和三异氰尿酸三烯丙酯(TAIC)。用量0.5-5份。
所述补强填充剂有MT炭黑、N990炭黑、氟化钙(CaF)、碳酸钙(CaCO3)、硫酸钡(BaSO4)、陶土、石墨、X 石粉、云母粉和碳纤维,用量5-40份。
所述促进剂有低分子量氟橡胶、氟蜡、棕榈蜡,聚异丁烯和高沸点聚酯,用量0-10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耐甲醇汽油橡胶材料,是具有优异耐甲醇汽油的橡胶材料,使用本发明材料制成的车用燃油系统O形密封圈和胶管,具有很好的耐甲醇汽油溶胀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中所述份数均为重量份。
具体实例1:
氟橡胶G902 100
MgO 10
CaO 5
棕榈蜡 2
N990 20
双2,5 1.5
TAIC 4
其物性和耐甲醇性能如下:
硬度(邵尔A型)/度 73
拉伸强度/Mpa 18.3
扯断伸长率/% 250
压缩永久变形/%(200℃×70h) 32
耐热老化(275℃×72h):
拉伸强度变化率/% -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未经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14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