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电路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1794.4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1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邝乃兴;曹海港;叶智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G01R19/00;G01R19/17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波波 |
地址: | 6117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电路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控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LED)驱 动电路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LED用在各种场合,例如液晶显示器(LCD)背光和通用照明中。为 了驱动LED,需要LED驱动器向LED提供调节后的电流信号。LED驱动 器通常包括变压器和整流电路。变压器可以提供转换后的电压,该电压取 决于变压器的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匝数比的。整流电路可以将交流电 (AC)转换成直流电(DC)。
传统的基于原边绕组的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开关管、变压器、副边电 路和逻辑控制电路,驱动诸如LED灯之类的负载。但是,负载电流与负载 中LED的数目成反比例变化。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电流控制的LED电路。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允 许LED驱动器在LED数目变化时向串联连接的LED提供相对恒定的电流。
发明内容
考虑到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ED电路 及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LED)电路,包括: 开关管;变压器,包括第一原边绕组、第二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其中第 一原边绕组电耦接至开关管,随着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所述变压器存储 和输出能量;电流检测电路,电耦接至开关管,检测流过开关管的电流, 并产生电流检测信号;过零检测电路,电耦接至第二原边绕组,当流过副 边绕组的电流过零时,产生过零信号;控制电路,电耦接至电流检测电路 和过零检测电路,至少基于电流检测信号和过零信号产生控制信号,驱动 所述开关管导通和关断;以及补偿电路,电耦接至第二原边绕组和控制电 路,基于来自第二原边绕组的信号对电流检测信号进行补偿。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LED电路驱动多个串联连接的 发光二极管(LED)的方法,所述LED电路包括开关管和变压器,该变压 器包括第一原边绕组、第二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第一原边绕组电耦接至 开关管,随着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所述变压器存储和输出能量,所述方 法包括步骤:检测流过第二原边绕组的电流并且在流过副边绕组的电流过 零时产生过零信号;检测流过开关管的电流并产生电流检测信号;基于来 自第二原边绕组的信号对电流检测信号进行补偿;以及至少基于补偿后的 电流检测信号和过零信号驱动所述开关管导通和关断。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对输入到控制电路的电流检测信号进行了 补偿,使得即使负载中LED数目发生变化时,流过负载的电流也基本保持 恒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示例LED电路的框图;
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在驱动串联连接的不同数目LED时LED 串中流过的电流相对于平均电流的误差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示例LED电路的框图;
图4示出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在驱动串联连接的不同数目LED时LED 串中流过的电流相对于平均电流的误差曲线;
图5示出了的补偿电路的一个实施例;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说明中,列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理解。然而,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实施本发明并不必需使用这些具 体细节。在其他情况下,那些众所周知的材料或方法没有被详细描述,以 免使本发明费解。
下面参考示例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 通过耦接在第二原边绕组的一端和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或控制电路接收 电流检测信号的端子之间的补偿电路对电流检测电路输出的检测电流信号 进行补偿。这样,控制电路至少基于经过补偿的电流检测信号和过零信号 来控制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基于经过补偿的 电流检测信号、过零信号和输入整流信号产生控制信号来控制开关管的导 通和关断。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对电流检测信号进行了补偿,使得 LED数目变化时,流过LED串的电流也基本保持恒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设置在第二原边绕组一端和电流检测 电路的输出端或控制电路接收电流检测信号的端子之间的电流镜电路来对 电流检测信号进行补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17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台能量收集
- 下一篇:基于无线网络资源利用的评估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