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式ABS调节器、车辆气压制动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2596.X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武;张玄;杨柳;张再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8/38 | 分类号: | B60T8/38;B60T8/176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谢亮;王志刚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abs 调节器 车辆 气压 制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ABS调节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成式ABS调节器,还涉及采用这种调节器的车辆气压制动系统以及装有这种车辆气压制动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传统车辆气压制动系统中,停车与行驶通常由驾驶员感官意识针对不同情况,踩踏脚制动阀踏板,控制制动气室推杆实现机械直线运动,从而控制车轮转速,但是该制动系统在紧急制动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车轮抱死的状况。如:当车轮抱死时,汽车车轮会丧失转向能力并有侧滑(甩尾)现象;当车轮全部抱死时,汽车转向力和侧向力均接近于零,此时车辆完全丧失操纵性和方向稳定性,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随着我国国家标准GB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和GB/T13594-2003《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的强制执行,我国公路运输的主要车种必须安装ABS系统。这对于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目前,参照图1所示,普通防抱制动系统(ABS)在车辆气压制动系统中的布置上还存在较大不足,在车辆实现ABS功能时,如图2所示,首先由驾驶员踩踏脚制动阀开始,制动气压经中间继动阀控制两个独立的ABS调节器,最终控制制动气室对车轮实行制动,这样会导致系统布置及气阀产品安装过于繁杂,占用空间较大,车辆运行过程中因抖动容易失效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传统防抱制动系统(ABS)中存在的不足,本装置采用集成方式将车辆气压制动系统应具备的产品:中间继动阀、双ABS调节器合为一体,旨在改善防抱制动系统的布置与安装,同时兼有改善车辆制动系统中各阀类元件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大提高车辆的安全与稳定性。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ABS调节器,其中包括:位于该调节器上部的继动阀,在该调节器的侧面上设有供气口、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在该调节器的顶部设有控制口,并且该控制口与车辆的脚制动阀相连接,在该调节器的底部还设有排气口,其特征在于,在该调节器的下部两侧平行安装了第一ABS调节阀和第二ABS调节阀。
优选的是,在该继动阀中包括平衡活塞、橡胶阀门和回位弹簧,其中橡胶阀门通过回位弹簧固定在该调节器的供气口内侧。
优选的是,第一ABS调节阀包括第一进气膜片、第一进气电磁阀、第一排气电磁阀和第一排气膜片。
优选的是,第二ABS调节阀包括第二进气膜片、第二进气电磁阀、第二排气电磁阀和第二排气膜片。
优选的是,第一ABS调节阀和第二ABS调节阀为对称布置。
优选的是,第一ABS调节阀与第一弹簧制动气室相连通,第二ABS调节阀与第二弹簧制动气室相连通。
优选的是,第一弹簧制动气室和第二弹簧制动气室分别与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相连接。
优选的是,在所述调节器的底部侧面安装有电磁阀电接头。
优选的是,电磁阀电接头通过电磁阀公共端连接线和电磁阀供电线与车辆的ECU控制器相连接。
优选的是,在左侧和右侧车轮和上分别安装有左侧轮速传感器和右侧轮速传感器以分别检测左右车轮的转速,这两个传感器均连接至车辆ECU控制器。
优选的是,所述调节器可进行气压控制的常规自动或信号控制的电控制动。
本调节器将上述功能集成与一体,简化了车辆管路,方便了安装,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
本发明还涉及采用这种调节器的车辆气压制动系统和装有这种车辆气压制动系统的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车辆制动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2是传统车辆制动系统中ABS调节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集成式ABS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两侧是从垂直于纸面方向看上去的方向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ABS调节器,在该集成式ABS调节器中包括:位于该调节器上部的继动阀,在该继动阀中包括平衡活塞2、橡胶阀门3和回位弹簧4,其中橡胶阀门3通过回位弹簧4固定在位于调节器侧面的供气口28内侧,该继动阀可对车轮两侧的调节阀实现快速1:1供气与排气功能,从而替换传统的中间继动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25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