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4536.1 | 申请日: | 201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7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林韡;杜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3/00;F21V7/22;F21V17/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61111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现有平面显示器多采用TFT-LCD显示技术,TFT-LCD为非主动式发光显示,须由稳定的背光源模组(Backlight Module)提供均匀的系统亮度与之搭配,才能获得出色的显示效果。背光源模组通过发光组件排布、光学部材搭配以及内部机构设计,输出光强均匀的平面光源。根据发光组件的排布方式主要分为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侧边式背光模组两种,示意图如下:图1为侧边式背光源模组架构;图2为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架构。
传统侧边式背光模组需要通过导光板对侧边光源进行导光和混光,导光板应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导光板应用成本处于高位;2. 在大尺寸平板显示应用中,导光板质量大,不符合轻量化的设计趋势;3. 大尺寸导光板受电器内部环境因素影响,会出现黄化或变形等问题。
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需要一定的混光空间使底部光源混光,因此,直下式背光模组在薄型化设计上存在困难。此外,若采用LED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则需要较多数量的中、低功率LED,这不符合高效、节能的显示应用趋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利用率高的背光模组。技术方案为: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数个线光源,
至少两灯槽,该灯槽为一弧状,所述线光源分别设于灯槽内侧,相邻的灯槽背向设置,边缘的灯槽开口朝内设置,且该透光板具有一定的透光率和光反射率;
一下反射片,设于灯槽的下方,用以对光线进行选择性反射;
一上透射片,设于灯槽的上方,用以对光线进行选择性透射;
一模组框架,用以容纳上述线光源、灯槽、下反射片和上透射片。
较佳的,所述灯槽由塑性材质制成,该灯槽开口角度可调整。
较佳的,所述灯槽材质包括PMMA、PC、PS、PET或其它高分子材料。
较佳的,所述线光源包括荧光灯管或LED灯条或LED Lightbar。
较佳的,所述灯槽透光率的范围为5~95%,光反射率的范围为5~95%。
较佳的,所述灯槽开口角度在0-180°范围内可调整。
较佳的,相邻灯槽通过挤压或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较佳的,所述下反射片的光学反射率>80%。
较佳的,上透射片的光学透过率为15~95%,光学反射率为15~95%。
为克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器光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利用率高的液晶显示器。具体方案为: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和一与其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采用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综合侧边式和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优点,创新提出框架式背光模组的概念,混光效果优于现有两种模组结构,实现兼具轻量化和薄型化的新型框架式背光源模组设计,且该背光模组可应用于大尺寸平面显示器上,可提高光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的侧边式背光源模组架构图;
图1B为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线光源结构图;
图3A为本发明灯槽结构图;
图3B为本发明相邻灯槽结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灯槽与线光源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背光模组混光腔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背光模组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背光模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45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