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赤泥和镁渣为主材的免烧砖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9460.1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6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夏举佩;张召述;师垒垒;谷立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8 | 分类号: | C04B28/08;C04B18/14;C04B1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为主 免烧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赤泥和镁渣生产免烧砖的方法,属资源综合利用及新型建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渣,按照氧化铝生产工艺的不同,分为烧结法、拜耳法和混联法赤泥。因氧化铝生产方法和铝土矿品质不同,赤泥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矿物相不同,但因氧化铁含量较高,其外观颜色与红土相似,故一般通称为赤泥。无论烧结法赤泥还是拜耳法赤泥,其共同的特性都含碱,由于碱的存在,导致赤泥的利用难度很大,这是赤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世界第四大氧化铝生产国,每生产1吨氧化铝约产生赤泥1.5吨(折干),每吨干赤泥还附带3~4m3的含碱废液。据不完全估计,我国每年排放赤泥一千多万吨,赤泥累计堆存量高达数千万吨,主要以筑坝湿法堆存为主,其利用率仅为10%左右,随着铝工业的发展和铝矿石品位的降低,赤泥排放量将越来越大,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铝工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但若赤泥产生的污染问题、土地占用问题、资源浪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使赤泥这种大宗固体废弃物得到广泛应用,就必须首先解决赤泥碱的稳定化及其综合利用技术,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国内外氧化铝工业但又悬而未解的重大课题。
目前,国外关于赤泥的资源化应用主要有:(1)拜耳法赤泥用于生产水泥、制造人工轻骨料混凝土、用作沥青填料、生产砖、用作道路基层材料等。(2)拜耳法赤泥在农业、环境等方面利用研究。如:德国试验用拜耳法赤泥和软泥混合填充低凹地,变贫瘠的土地为良田;美国、日本利用拜耳法赤泥作废水、废气的净化剂,效果良好,成本低等。(3)烧结法赤泥用于生产水泥。如,前苏联以霞石为原料生产氧化铝的沃尔霍夫、阿钦、及卡列夫氧化铝厂利用赤泥生产水泥,并进行石灰石、烧结法赤泥两组分配料试验,水泥可利用赤泥629~795kg/t,为烧结法赤泥的综合利用开辟了途径。
我国针对赤泥综合利用主要是生产水泥,如烧结法赤泥用于生产水泥、赤泥代黏土烧制普通硅酸盐水泥、赤泥代替黏土烧制油井水泥、赤泥生产硫酸盐水泥;赤泥用作新型墙体材料也有报道,如,华中科技大学等有关学者在用赤泥、粉煤灰生产免烧结砖方面也有研究,山东铝业公司利用赤泥作新型墙体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此外,还有少量利用赤泥烧制微晶玻璃和水处理用多孔陶粒滤料的报道,赤泥用作脱硫剂、絮凝剂、水处理剂、回收赤泥中有价元素的技术也有研究报道。从赤泥的主要组成来看,其具有在水泥、混凝土、陶瓷、建材、道路等行业规模化应用的潜力,这也是目前烧结法赤泥主要用于生产水泥的主要原因。可见,国内烧结法赤泥已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但因其具有排量大、含水率高、碱性强等特点,拜耳法赤泥的综合利用进展不大。
镁渣是生产金属镁时排出的工业废渣,生产金属镁的方法分为电解法、硅热还原法、碳热还原法、碳化物还原法。硅热还原法又分为意大利的皮江法和法国的半连续硅热法。在我国,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硅热还原法中的皮江法,是用硅铁(Si>75% )还原煅烧的白云石,在耐热钢制成的罐中,抽真空并加热至一定温度则会有镁蒸气析出,在罐的冷端设有一筒形冷凝器,冷凝收集镁,再经过精炼即可得到成品镁。为了提高反应速率,一般在炉料中配人一定量的添加剂,如CaF2等,生产金属镁。还原后生成的废渣即为镁渣,呈灰色粗细颗粒状和粉状,每生产1t金属镁约排出9t的镁渣。镁渣的成分波动范围:CaO:40%~50%,Si02:20%~30% ,A12O3:2%~5% ,MgO:6%~l0%,Fe203约9%。从其矿物组成来看,镁渣较适合用于建筑建材工业。
国外对镁渣利用的研究和报道很少,检索发现,巴西联邦大学的学者对这种工业废料做了初步的研究,发现镁渣材料化学成分大体由CaO和SiO2,MgO和Fe203组成,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可以生成CaSiO4,CaMgSiO4,MgO和Ca(OH)2等结晶产物,镁渣掺入到砂浆中后与硅酸盐水泥相比,所含的碱性氧化物成分(K2O和Na20)极低,可以提高砂浆的耐久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94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