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蚌、蚬的除泥沙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10848.3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9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奇;刘永乐;俞健;王建辉;王发祥;李向红;严聃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奇 |
主分类号: | A22C29/00 | 分类号: | A22C29/00;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加工技术,具体为一种螺、蚌、蚬的除泥沙方法。
背景技术
螺、蚌、蚬是常见的水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螺、蚌、蚬的适用越来越广泛,而螺、蚌、蚬属于底栖生物,常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蚌、蚬埋栖于水底泥沙中,螺类匍匐爬行于基底之上,因此活的螺、蚌、蚬壳内含有较多的泥沙,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将泥沙除去干净。螺、蚌、蚬不管是作为食材,还是作为药材都有着不错的价值,况且它们的生长环境广泛,分布比较广,在很多水源丰富的地方都能找到它们的存在,使得原料的采集比较简单。如何快速高效的除去它们壳内的泥沙就成了很重要的制约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螺、蚌、蚬的除泥沙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螺、蚌、蚬的除泥沙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螺、蚌、蚬清洗:将捕捞的新鲜螺、蚌、蚬放入清洗池中,用清水将螺、蚌、蚬表面的泥沙清洗干净;
第二步:螺、蚌、蚬暂养:将表面清洗干净的螺、蚌、蚬根据种类进行分类,将分类后的螺、蚌、蚬分别放入到不锈钢或塑料材质制成的四周和底部均带网孔的容器中,网孔大小控制在使螺、蚌、蚬不会从孔中漏出,将分别装有螺、蚌、蚬的带网孔的容器放入到暂养池中,根据螺、蚌、蚬的种类分池暂养,向暂养池中加入清水,控制暂养池中水面超过螺、蚌、蚬10-20cm,控制调节使得暂养池中的水温在10-15℃,向暂养池的水中通入氧气,然后在暂养池的底部四周放上铁块;将漩涡风机的头部深入到暂养池中,在暂养池水底安装上可变微小孔曝气软管,开动漩涡风机和可变微小孔曝气软管,暂养时间控制在8-14小时;
第三步:螺、蚌、蚬漂洗:将经过暂养吐沙的螺、蚌、蚬从暂养池中捞出,并放入流槽中,向流槽中加入清水,多次漂洗螺、蚌、蚬;将螺、蚌、蚬捞出,放入振动筛中,开启振动筛,添加冲洗流水,进一步漂洗,将残留泥沙清洗干净;然后通入气泡进行漂洗,经气泡漂洗后可保证螺、蚌、蚬的泥沙彻底去除干净,将漂洗后的螺、蚌、蚬捞出并放在阴凉处沥干备用。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为:在放入暂养池前必须将螺、蚌、蚬表面的泥沙清洗干净,否则将会影响螺、蚌、蚬在暂养池中的吐泥沙效果。暂养时间必须在6小时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吐泥沙效果,由于螺、蚌、蚬的外形结构不同,为了提高吐泥沙效果,必须将螺、蚌、蚬分别暂养,暂养池中水温控制在10-15℃,是因为低温可大大降低螺、蚌、蚬底栖生物暂养时散发出的腥臭味,由于螺、蚌、蚬属于高密度暂养,将螺、蚌、蚬放入不锈钢或塑料材质制成的四周和底部均带网孔的容器中,可以提高吐泥沙效果,分池暂养,这样可降低暂养密度,有利于螺、蚌、蚬的吐泥沙和暂养池的排沙及清理,另外也方便吐泥沙后原料的搬运,采用可变微小孔曝气软管的作用在于,微型气泡曝气上升过程缓慢,管壁中微小开孔的曲折通道是空气的微渗道管,速度慢阻力小,孔眼密集,气泡上升过程中不会对螺、蚌、蚬的暂养环境造成影响,铁块具有催吐功能,从而提高吐泥沙效果。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螺、蚌、蚬的除泥沙方法中,利用铁在水中催吐的效果,使螺、蚌、蚬先吐出身体内的泥沙,再经过清水漂洗、振动筛流水漂洗和气泡漂洗三道漂洗工序来彻底清除壳内的泥沙,尽可能的减少泥沙在原料中存在的量,从而提高用于做食材或者药材的质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奇,未经陈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08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振动发电装置
- 下一篇:含有作为增塑剂的甘油酯的含水聚合物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