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常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12589.8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6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田口雄一;古池刚;山口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G01R21/00 | 分类号: | G01R21/00;H02J7/00;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康建峰;王娜丽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常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异常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已经知道有各种异常检测系统。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09-23448号公开了一种具有侵入检测器的异常检测系统,该侵入检测器使用无线电波、声波、超声波等检测对汽车的非法活动。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结构的异常检测系统。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对象的异常的异常检测系统。该异常检测系统包括高频电源、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控制器。高频电源供给功率。初级线圈接收从高频电源供给的功率。次级线圈安装到对象且不与初级线圈接触,用于接收从初级线圈供给的功率。控制器用于检测由次级线圈接收的功率并还用于基于检测到的功率判断在对象中是否存在异常。
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变得明显,该描述以举例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原则。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对当前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及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和异常检测系统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异常检测系统(或者谐振式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电配置的电路图;
图3至图5是说明图2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操作的时序图;以及
图6至图8是说明图2的异常检测系统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该实施例的异常检测系统。在本实施例中,该异常检测系统检测异常并响应于该检测给出警报。更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异常检测系统应用于谐振式非接触充电系统,该谐振式非接触充电系统用于给安装在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电池供电的车辆或者电动汽车等车辆中的电池充电。
如图1A中所示,汽车1在其前保险杠中具有通过以螺旋方式缠绕例如铜线形成的功率接收线圈21。功率接收线圈21被布置成其轴(或者该螺旋线的中心轴)在汽车1的垂直方向上延伸。
其内具有功率发送线圈11的地面装置10嵌入在地面中。功率发送线圈11是通过以螺旋方式缠绕例如铜线形成的。功率发送线圈11被布置成其轴(或者该螺旋线圈的中心轴)与地面成垂直关系延伸。在给汽车1的电池充电时,功率接收线圈21相对于功率发送线圈11设置,使得功率接收线圈21的轴与功率发送线圈11的轴基本对准。
参考图2,图2示出该异常检测系统(或者谐振式非接触充电系统)的配置,地面装置10包括上述功率发送线圈11、线圈12、高频电源(交流电源)13和地面侧控制器14。安装在汽车1中的车辆设备20包括上述功率接收线圈21、线圈22、整流器23、电池充电器24、用作辅助电池的电池25、充电ECU 26、车辆控制器27和报警装置29。
地面装置10的地面侧控制器14和车辆设备20的车辆控制器27通过无线电波相互通信。高频电源13输出例如大约几兆赫兹的高频功率。
线圈12连接到高频电源13。功率发送线圈11被布置在功率发送线圈11可以磁耦合到线圈12的位置,并且通过电磁感应接收来自线圈12的功率。这样,用作初级线圈的功率发送线圈11通过线圈12接收来自高频电源13的高频功率。电容器C连接到功率发送线圈11。
地面侧控制器14控制高频电源13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地面侧控制器14基于充电开始信号向高频电源13发送开/关信号,并且控制高频电源13的输出功率。
用作次级线圈的功率接收线圈21被设置在作为异常检测对象的汽车1中,并且被布置为不与功率发送线圈11接触。功率接收线圈21通过磁场谐振接收来自功率发送线圈11的功率。
线圈22被布置在使得线圈22可以磁耦合到功率接收线圈21的位置,并且通过电磁感应接收来自功率接收线圈21的功率。整流器23连接到线圈22以对来自线圈22的功率整流。电容器C连接到功率接收线圈21。
电池充电器24连接到整流器23以逐步升高由整流器23整流的功率。电池充电器24具有开关元件并且通过控制该开关元件的开/关操作来调整输出电压和电流。电池充电器24的输出连接到动触点SW并且可通过动触点SW连接到电池25或电阻器R。当电池25通过动触点SW连接到电池充电器24时,电池25被电池充电器24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25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