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断路器的灭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13320.1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4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陆飞;宋成爱;周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法泰电器(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3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路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断路器分断过程中电弧的存在,使断路器分断时间延迟,烧损触头,甚至在严重情况下可引起着火和爆炸。为此,小型断路器中通常都设置有灭弧装置,使电弧存在时间尽量缩短,以减轻危害,并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目前,小型断路器最常用的是金属栅灭弧装置,这种灭弧装置的灭弧室后端设有灭弧栅,灭弧栅由多片长短一致的薄钢片排列于两片钢纸板之间构成,薄钢片彼此绝缘。然而这种灭弧装置的缺点是:1、灭弧栅距电弧产生点——动、静触头较远,不能快速、有效的将电弧引入灭弧栅,将之熄灭;2、事实上断路器中电弧往往都是从动触头一侧产生,然后快速转移至静触头一侧,最后被引入灭弧栅中消灭,而当灭弧栅内部的栅片长短排列一致时,不利于电弧快速均匀的引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断路器的灭弧装置,能够克服现有装置存在的电弧进入灭弧栅时间长,电弧引入不均匀,不能快速有效的将电弧熄灭的缺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路器的灭弧装置,包括静、动触头,位于静、动触头之间的灭弧室及设于灭弧室内的灭弧栅;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和动触头上分别固定有静触头引弧片和动触头引弧片,所述静触头引弧片和动触头引弧片分别延伸至灭弧栅的两端;并且所述灭弧栅内的栅片从静触头引弧片一侧至动触头引弧片一侧由长到短呈阶梯状排布。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灭弧栅内的栅片根据长短不同分成若干栅片组,每个栅片组至少由两片长度相同的栅片组成。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中所述灭弧栅内的栅片由长到短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个栅片组,前三个栅片组由三片长度相同的栅片组成,而第四个栅片组由四片长度相同的栅片组成。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灭弧栅还包括夹持固定栅片的定位罩,所述每个栅片的两侧均设有若干凸起,对应抵入定位罩上设有的定位孔内固定。
同常规技术一样,本发明中相邻的栅片之间间隔布置以绝缘,并且栅片、静、动触头引弧片均为薄钢片,而定位罩则采用钢纸板制成。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灭弧室由上盖和下盖相互扣置围成,所述静、动触头引弧片的上方与上盖之间均设有上隔弧板,而静、动触头引弧片的下方与下盖之间均设有下隔弧板。
更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上、下隔弧板均由冲压薄钢片与注塑尼龙凹座紧配组成,薄钢片压入注塑尼龙凹座中心的凹腔内固定。注塑的尼龙材料和中心的薄钢片在灭弧室内利于受热产生磁吹。
本发明中所述动触头引弧片通过连接导线与动触头相连,并且动触头引弧片同时与上隔弧板和下隔弧板固定。即本发明中动触头引弧片与动触头之间的连接为软连接,具体生产时,连接导线的两端分别与动触头引弧片和动触头焊接固定。同时本发明中动触头引弧片与上、下部隔弧板之间具体也是焊接固定,这样做有利于磁吹。
本发明中所述静触头引弧片为贴片焊接固定至静触头上。
本发明中的灭弧栅内的栅片阶梯状排布结构有利于电弧的均匀引入。由于断路器中电弧往往都是从动触头一侧产生的,故将靠近动触头引弧片一侧的栅片设置的较短,有利于为电弧的产生和转移腾出空间,而将靠近静触头引弧片一侧的栅片设置的较长,则有利于减少电弧进入灭弧栅的阻力。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断路器的灭弧装置,其将聚集在动、静触头上的电弧分散至动、静触头引弧片上,进而再引导至灭弧栅两端,快速将电弧引入灭弧栅内熄灭,有效的保护了动、静触头不被烧损,有效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2.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断路器的灭弧装置,其灭弧栅内的栅片采用由长到短的阶梯状排布结构,使得电弧能够更为快速并均匀的引入灭弧栅,大大提高了灭弧栅的灭弧效率。
3.本发明提供的这种断路器的灭弧装置,由于极大的提高了断路器的分断能力,不仅适宜应用于小型交流断路器,也同样适宜应用于对灭弧要求较高的小型直流断路器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法泰电器(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法泰电器(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33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外壳的制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