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13734.4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4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继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鼎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王剑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断路器 中的 灭弧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双重灭弧功能的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
背景技术
灭弧室用以限制断路器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有时也可以起到辅助灭弧的作用。就原理来讲,断路器产生电弧的根本原因在于开关电器触头本身及触头周围的介质中含有大量游离的电子,当弧触头断开时,如果触头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而且电路电流也达到最小生弧电流时,就会激励上述游离的电子而形成电弧。上述形成的电弧不仅对触头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而且使断开电路的时间延长,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因为电弧而引发安全事故。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其利用双重灭弧结构对断路器中的弧触头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进行灭弧,提高了灭弧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该灭弧室包括:内腔,该内腔为密闭空间,该内腔内部包括:静触头,该静触头 一端连接外部电路,另一端可依次插入二重灭弧室和一重灭弧室之中;拉杆,该拉杆可作垂直移动;以及弧触头,该弧触头位于所述拉杆顶端,该弧触头位于一重灭弧室之中,其可利用自身弹力与所述静触头紧密贴合。
所述的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中,所述内腔、一重灭弧室和二重灭弧室内部均充有灭弧气体。
所述的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中,所述弧触头与静触头之间接触时至少具有两个触点。
所述的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中,所述一重灭弧室和二重灭弧室均为密封空间。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具有双重灭弧结构即一重灭弧室和二重灭弧室,该一重灭弧室和二重灭弧室均为密封空间,同时断路器中的弧触头位于一重灭弧室之中。在分闸过程中,弧触头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主要被限制在一重灭弧室之中,即使有部分电弧流动至一重灭弧室之外,仍可通过二重灭弧室实施进一步灭弧。另外,还可以通过灭弧室内部的灭弧气体来加强灭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揭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兹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在采用双重灭弧装置的基础上,结合在灭弧室内部的密封腔体中充入灭弧气体的方式,对断路器中的弧触头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进行可靠灭弧。
为了实现上述构思,本发明可采用以下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断路器中的灭弧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包括:内腔12,该内腔12为位于本灭弧室10内部的密闭空间,该内腔12内部包括:静触头11,该静触头11 一端连接外部电路,另一端可依次插入二重灭弧室15和一重灭弧室14之中;拉杆13,该拉杆13可作垂直移动;弧触头131,该弧触头131位于所述拉杆13顶端,该弧触头131位于一重灭弧室14之中,其可利用自身弹力与所述静触头11紧密贴合,该弧触头131与静触头11之间贴合时至少具有两个触点;其中,所述内腔12、一重灭弧室14和二重灭弧室15内部均充有灭弧气体,比如六氟化硫。
进一步,所述一重灭弧室14和二重灭弧室15也制成密封空间,可进一步加强灭弧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工作时的动作情况。
当拉动拉杆13带动断路器中的弧触头131与静触头11断开时会产生电弧,此时,由于一重灭弧室14和二重灭弧室15均为密封空间,因此上述所产生的电弧被限制在上述一重灭弧室14和二重灭弧室15之中。加之,所述内腔12、一重灭弧室14和二重灭弧室15内部均充有灭弧气体,可进一步完善灭弧效果。
以上通过对所列实施方式的介绍,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构思和基本原理。但本发明绝不限于上述所列实施方式,凡是基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作的等同变化、改进及故意变劣等行为,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鼎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鼎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37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