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油墨连接料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14082.6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8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朋;宋延林;王京霞;王健君;周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81/02 | 分类号: | C08G81/02;C08F218/08;C08F220/28;C08F220/14;C08F220/18;C09D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酸酯 聚氨酯 复合 油墨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凹版印刷的复合油墨连接料,特别涉及用于凹版印刷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油墨连接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包装工业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用于凹版印刷的复合油墨技术及市场的不断发展。目前用于凹版印刷的复合油墨在塑料包装上已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如食品、药品、农副产品、日用品等行业的各类塑料薄膜基材的包装,其应用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包装领域。
以聚丙烯酸酯为连接料制备的复合油墨,因聚丙烯酸酯分子极性较弱,主要适合在BOPP薄膜基材上印刷,在PET薄膜基材上使用时,则附着力较差;以聚氨酯为连接料制备的复合油墨,因聚氨酯分子的强极性,主要适合在PET薄膜基材上印刷,在BOPP薄膜基材上使用时,则附着力较差。为弥补上述两种树脂的缺陷,油墨企业常采用在油墨配方中添加附着力促进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一方法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塑料薄膜基材添加不同的附着力促进剂,因此过程繁琐,成本较高。专利CN201010507483.6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油墨树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两端带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与带羟基的聚丙烯酸酯反应,将聚氨酯预聚物接枝在聚丙烯酸酯上制得聚丙烯酸酯-聚氨酯油墨树脂。该方法中由于聚氨酯预聚体两端所带NCO基团均参与反应,使该复合油墨树脂中要么聚氨酯含量难以提高,要么在复合油墨树脂制备过程极易发生凝胶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凹版印刷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油墨连接料。
本发明将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醋酸乙烯和活性功能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后,生成主链带有羟基的聚丙烯酸酯。通过二元醇、二异氰酸酯和一元醇的反应,制得一端带有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然后通过一端带有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的NCO基团与聚丙烯酸酯分子链上所带羟基的反应,将一端带有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接枝在聚丙烯酸酯的主链上,制得所述的用于凹版印刷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油墨连接料。
本发明的用于凹版印刷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油墨连接料是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室温下,将占反应原料总量50~70wt%的乙酸乙酯和占反应原料总量0.1~2wt%的一半的引发剂加入到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后,升温至50℃~80℃;然后将占反应原料总量1~15wt%的丙烯酸酯、1~15wt%的甲基丙烯酸酯、5~30wt%的醋酸乙烯、1~15wt%的活性功能单体和剩余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在3~5小时内均匀滴入到上述反应釜中,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5小时,然后加入占反应原料总量5~20wt%的一端带有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在温度为60~100℃下反应2~6小时,降温出料,得到所述的聚丙烯酸酯-聚氨酯复合油墨连接料。
所述的反应原料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醋酸乙烯、活性功能单体、引发剂、乙酸乙酯和一端带有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
所述的活性功能单体选自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丙烯酸酯选自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甲基丙烯酸酯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中的所述的一端带有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是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占反应原料总量0.01~0.05wt%的二月桂酸二丁基锡、50~80wt%的二元醇、10~30wt%的二异氰酸酯在反应釜中于温度为60~100℃下反应2~6 小时,然后将占反应原料总量5~30wt%的一元醇加入到上述反应釜中,继续反应1~2小时,降温出料,得到一端带有NCO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
所述的反应原料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元醇、二异氰酸酯和一元醇。
所述的二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6000;二元醇选自聚酯二元醇和/或聚醚二元醇。
所述的二异氰酸酯选自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的一元醇选自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辛醇、正癸醇、十六醇、十八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40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