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17076.6 | 申请日: | 2011-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7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吕宜德;吕元;吕复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奥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3/00 | 分类号: | F26B3/00;F26B11/04;F26B23/02;F26B25/0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褐煤 烘干 生产 方法 | ||
1.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破碎后的褐煤通过原煤输入系统经双层褐煤防爆耐高温型下料溜槽导入至回转式烘干机中进行烘干;
步骤2,在烘干褐煤过程中,有一个煤粉收尘循环燃烧过程,即所产生的大量的废烟气经收尘器收集下的煤粉,采用高压风回送至喷煤燃烧炉前的煤粉钢仓内,再经一次送煤粉风机和二次煤粉雾化风机组成煤粉燃烧系统,使合格的煤、风气流进入喷煤燃烧炉的炉内充分燃烧,产生热风,进入烘干机内,与被烘干的褐煤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并排出大量的含水废烟气进入收尘器,烘干后合格褐煤要急冷处理后入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烘干过程,还包括一个阻燃的过程,即在发生褐煤燃烧之前,监测CO气体报警器和温度、压力等测试数据,若超过设定值,则从双层褐煤下料溜槽的底层打入液态CO2或者液态N2灭火气体至回转式烘干机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所述回转式烘干机斜度为3%,料流速度为1.5M/S-2M/S,该回转式烘干机的入口温度为750℃±50℃,机内压力为-50Pa~-100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喷煤燃烧炉的炉内温度为950℃-1050℃,炉内压力为-30Pa~-50Pa,炉内火焰充满度≥98%,并可杜绝有明火或火星进入绝氧烘干机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煤粉收尘循环燃烧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1,将褐煤充分烘干时产生的废烟气依次经旋风收尘器以及布袋收尘器收尘下的大量褐煤粉,通过螺旋输送系统并在高压气体输送系统的作用下输送至燃烧炉炉前的煤粉仓内,煤粉钢仓并设置了相应的防爆、收尘、防堵、料位、称重、温度检测、仓内压力检测、CO报警、料喂措施;
步骤5.2,将完成步骤5.1的煤粉仓内的煤粉经过第一次送煤风机加速后通过雾化系统雾化,然后在第二次煤粉雾化风机的作用下吹至双旋流煤粉燃烧器中入炉燃烧,产生合格的热风温与风量送至回转式烘干机中,与下料溜槽导入的原褐煤进行热交换,即烘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2中,所述第一次送煤风机为变频调速风机,出口风速为30M/S,所述第二次煤粉雾化风机出口风速为35M/S,所述雾化系统雾化率保持在≥85%,所述双旋流煤粉燃烧器在扩散式喷煤燃烧炉内出口风速为26M/S~28M/S的合格风速,在炉内充分燃烧后,产生合格的风量与风温的热风进入烘干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还包括一个第一次脱硫脱硝的过程,具体步骤是:在原褐煤破碎后,进入褐煤的均化机,同时喷入Ca(OH)2或NaOH和NH3(液),其碱性物质连同加碱的褐煤直接由输送装置,防爆耐温型双层下料溜槽导入至烘干机,在高温下,即750℃±50℃下进行第一次脱硫脱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还包括一个第二次脱硫脱硝的过程,依据褐煤矿物特征,在褐煤烘干过程中,从收集下的褐煤废烟气,采用干法、半干法或湿法脱硫、脱硝工艺,进行第二次脱硫脱硝工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褐煤烘干提质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所述烘干后的褐煤进行急冷处理的方法是使用液态CO2或液态N2的环形喷射筒进行急冷处理后入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奥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奥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707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路连接用粘接膜及用途、结构体及制造方法和连接方法
- 下一篇:浸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