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盖和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24829.6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7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末光佳史;小宫山隆一;酒卷一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杨楷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盖多根电线的线盖以及使用该线盖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等领域所使用的电连接器正在进行多极化。而且,在形成为多极的电连接器中,根据其极数,多根电线被导入至电连接器的壳体内。
在此,将多根电线穿过形成于壳体的开口部而导入至壳体内,将设在各电线的端部的端子固定于形成在壳体的端子容纳孔。
另外,还存在着一种使多根电线沿着形成于壳体的罩部,利用被称为捆扎带、线缆带等的捆扎部件将罩部和多根电线捆扎的电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构造中,仅利用捆扎带等捆扎多根电线,就能够容易且整齐地整理多根电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28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形成于壳体的罩部捆扎多根电线的构造中,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在罩部施加力,则罩部变形或破损。尤其是在与汽车用的控制单元连接的电连接器等中,该问题是重要的。汽车用的控制单元设置在车内的有限的空间内。因此,在汽车组装工序中,在将电连接器连接于控制单元的状态下,为了将电线容纳于预定位置,操作者有时用手拿着电线并进行处理,此时,经由电线而在罩部施加较大的力,有时候导致罩部的变形或破损。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罩部的变形或破损的线盖和电连接器。
基于该目的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线盖的特征在于,具备:盖主体,将与连接对象连接的多根电线容纳于内部;电线引出口,从盖主体内将多根电线引出至外部;以及罩部,从电线引出口的周围突出而形成,限制多根电线的引出方向,并且,固定多根电线,其中,罩部的壁厚在盖主体侧的基端部和远离盖主体的一侧的前端部不同。
在此,优选的是,为了增强,罩部的基端部相对于前端部而形成得较厚。
另外,罩部在盖主体能够向与连接对象对置的前面以及与前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以外的方向突出而形成。即,罩部向相对于连接壳体的前面和背面且包含排列有多根电线的方向的面倾斜的方向突出。由此,能够将电线限制在罩部突出的方向并引出。
另外,罩部能够是形成为沿着电线的外周面的剖面圆弧状且在该罩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减重凹部的结构。由此,能够实现罩部的轻量化。
再者,在罩部的内周面,能够形成有多个减重凹部,在互相邻接的减重凹部彼此之间,能够形成沿着罩的突出方向的筋。能够利用该筋来高效地增强罩部。
另外,本发明能够是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容纳端子的多个端子容纳孔沿着一个方向排列而设置;以及上述的线盖,安装于壳体的背面侧。
再者,能够是一种所谓的杆式连接器,还具备杆,该杆具有一对侧板和将该两侧板互相联接的联接部,并形成为U形,该杆以在跨过线盖的背面侧并利用两侧板沿厚度方向将线盖加入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壳体而旋转的方式安装。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罩部的壁厚在盖主体侧的基端部和前端部不同,从而在多根电线运动时,能够根据施加在罩部的力来恰当地进行增强。例如,在操作者用手拿着多根电线并进行处理时,通过使罩部的基端部相对于前端部形成得较厚,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罩部弯折或变形。
另外,罩部在盖主体向与连接对象对置的前面以及与前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以外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由此,能够将多根电线从线盖的出口沿倾斜方向或横方向引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以较高的自由度进行电线的处理。
再者,通过在罩部的内周面形成减重凹部,从而能够抑制形成线盖所需的材料的使用量,实现低成本化、轻量化。
此外,通过在互相邻接的减重凹部彼此之间形成沿着罩的突出方向的筋,从而在力作用于罩部的情况下,能够将力从前端部侧经由筋而高效地传递至基部侧,能够有效地处理作用于罩部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杆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与图1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杆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杆式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线盖的立体图,图4(b)是从与图4(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线盖的立体图。
图5是线盖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未经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48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