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25272.8 | 申请日: | 2011-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6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双林 |
主分类号: | A43B7/02 | 分类号: | A43B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型 无线 充电 发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发热鞋,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电致发热鞋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直接和电源连接的鞋子,其缺点是鞋子外形不美观,而且只能在室内靠近插座的固定处使用;另一种是插头插上去充电后,可以和普通鞋子一样使用的发热鞋,其缺点是插头处容易进水而导致鞋子损坏。另外,上述两种发热鞋的发热体很小,只固定在一小块地方,因此发热点很热,但其他地方还是很冷,舒适性较差。
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无线充电发热鞋,其通过无线的方式为鞋子底部内置的锂电池供电,再由锂电池向底板的发热体供电,这种发热鞋很好地解决了充电、安全等问题,然而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其不能显示内置锂电池的用电状态,因而常常出现忘记充电或过充而损坏电池的问题;其次,其仅有一个开关控制锂电池与发热体之间的电连接,不能及时提高鞋内的温度或是及时关掉电源,因而导致电池的利用效率不高;最后,其采用的硅胶发热体耗电量较高,且耐折度低,不适于发热鞋的长期使用和量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同类产品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包括鞋面、鞋底及鞋跟,所述鞋跟内设置有锂电池及无线充电线圈,所述鞋底内设置有与所述锂电池连接的发热体,还包括与所述锂电池连接的微电脑芯片及温度传感器,
所述微电脑芯片包括电池状态电路及电池控制电路,所述电池状态电路检测所述锂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并连接有指示灯;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发热体的温度并与所述电池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池控制电路还连接有电源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还通过所述微电脑芯片与所述指示灯连接;
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绕制在所述锂电池的下部;所述发热体为镍铬合金发热体。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通过微电脑芯片及温度传感器等电路设置,能够实现锂电池状态的显示,并且可以实现对发热器温度的控制,从而提高锂电池的利用效率;另外,通过将无线充电线圈绕制在锂电池下方,使得充电效果更佳;通过采用镍铬合金发热体,提高了发热效率且更易弯折,从而便于发热鞋的长期使用和量产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结合以上二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包括鞋面11、鞋底12及鞋跟13,其中,鞋跟13内设置有锂电池21及无线充电线圈22,鞋底12内设置有与锂电池21连接的发热体23。进一步,鞋底12内还包括与锂电池21连接的微电脑芯片24及温度传感器25。具体而言,微电脑芯片24包括电池状态电路241及电池控制电路242,电池状态电路241检测锂电池21的充放电状态并连接有指示灯26;温度传感器25检测发热体23的温度并与电池控制电路242连接,电池控制电路242还连接有电源开关27;另外,温度传感器25也通过微电脑芯片24与指示灯26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中,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线圈22是绕制在锂电池21的下部,从而使充电效果更佳;而发热体23则采用镍铬合金发热体,从而具有更低的电耗和更高的耐着度。另外,如图2所示,可以在鞋跟13内设置电路板20,从而上述的锂电池21、微电脑芯片24、温度传感器25及指示灯26、电源开关27等等都可以集成设置在电路板20上,由此实现统一、集成式的模块化电路管理。最后,再如图1所示,指示灯26及电源开关27可以设置在鞋跟13的底部侧面位置并该位置露出,从而方便用户查看电池、温度等状态并便于控制。最后,锂电池21可以通过两根导线与发热体23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连线仅表示电路或数据连接状态,而并不表示实际的导线。
通过微电脑芯片24、温度传感器25等元件的设置,上述实施例的智能型无线充电发热鞋可以实现几个方面的控制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双林,未经陈双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52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面向稀疏估计的同步子空间追踪方法
- 下一篇:制首乌苹果醋饮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