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6185.4 | 申请日: | 2011-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4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程青民;张翔;黄旭江;闫梨;王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7/02 | 分类号: | C08L97/02;C08L23/06;C08L23/12;C08L27/06;C08L25/06;C08L55/02;C08L69/00;C08L51/06;C08K13/02;C08K13/04;C08K3/32;C08K5/098;C08K3/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强 耐磨 塑木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其特征是,由包括以下重量份配比的组分制得:塑料20~35份、天然木质纤维20~70份、阻燃剂5~45份、增容剂1~10份、润滑剂0.1~3份、增塑剂0.5~3份、增强耐磨填料5~20份、加工助剂0.05~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其特征是,所述塑料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天然木质纤维为木粉、秸秆、稻糠、竹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的阻燃剂为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聚磷酸铵、磷酸三苯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增容剂为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ABS接枝马来酸酐、聚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钛酸酯、铝酸酯、异氰酸酯、硅烷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的润滑剂为硬脂酸、硬脂酸金属盐、乙撑双硬脂酰胺、脂肪烃蜡或氧化聚乙烯;所述的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所述的增强耐磨填料为玻璃纤维、碳纤维、Si3N4、Al2O3、TiO2、SiC、SiO2、CuO、ZnO、氧化锌晶须、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加工助剂为抗氧剂、着色剂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其特征是,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六甲基二硅氮烷、六甲基二硅氧烷、乙烯基三(甲氧基乙氧基)硅烷或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其特征是,所述硬脂酸金属盐为硬脂酸钠、硬脂酸钙或硬脂酸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其特征是,所述的增强耐磨填料为纤维材料、超硬颗粒材料或超细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其特征是,所述的抗氧剂为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抗氧剂168、抗氧剂264、抗氧剂DLTP、抗紫外剂UV531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其特征是,所述的着色剂为二氧化钛、炭黑、铁红、铁黄、钛青绿或钛青蓝。
8.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制备方法为多层共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如下重量份配比取料:塑料20~35份、天然木质纤维20~70份、阻燃剂5~45份、增容剂1~10份、润滑剂0.1~3份、增塑剂0.5~3份、加工助剂0.05~4份;将塑料混炼5~10分钟;然后加入其它组份,并在高速混合机中充分混匀,得到混合料一;
(2)按如下重量份配比取料:塑料20~35份、天然木质纤维20~70份、阻燃剂5~45份、增容剂1~10份、润滑剂0.1~3份、增塑剂0.5~3份、增强耐磨填料5~20份、加工助剂0.05~4份;将塑料混炼5~10分钟;然后加入其它组份,并在高速混合机中充分混匀,得到混合料二;
(3)分别将混合料一和混合料二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挤出造粒,加工温度为150~250℃,转速为160~200转/分钟;
(4)将步骤(3)制得的两种粒料,分别加入共挤出机中进行共挤成型即得所述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
9.权利要求8所述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加工温度为180~220℃。
10.权利要求8所述高强耐磨塑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转速为170~190转/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618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醇基燃料炉的取暖装置
- 下一篇:双程记忆合金流量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