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炊具及制造炊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27645.5 | 申请日: | 2011-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5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高永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永信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炊具 制造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0年12月2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0-0134648的优先权,其内容整体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针对一种炊具(cooker),且更具体地,针对这样一种炊具:本炊具具有阻止所述炊具被过度加热的温度控制层,从而防止食物被烧糊。
背景技术
传统炊具在加热以进行烹饪时将大多数的热传递到其中的食物,因为传统炊具具有高热导率,从而导致食物很快被烧糊。因此,需要这样一种炊具:所述炊具能防止温度急剧上升,并且即使保持加热也可维持恒定的最高温度,从而防止食物被烧糊。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炊具,包括:接触热的加热部件、以及位于加热部件的第一表面上的温度控制层,其中,所述温度控制层包含可膨胀石墨。
温度控制层还包含熔块基(frit-based)陶瓷材料。
可膨胀石墨与熔块基陶瓷材料以10∶1到10∶3的重量比彼此相混合。
温度控制层还包含特氟隆
可膨胀石墨通过使源石墨膨胀而形成,其中,可膨胀石墨的层间距(interlayer distance)对应于源石墨的层间距的30到150倍。
可膨胀石墨的平均粒径在约0.1μm到9μm的范围内。
温度控制层的厚度在约0.2μm到10μm的范围内。
炊具是煎锅、用于烧肉的锅、以及用于油煎的炊具中的任何一种。
炊具还包括位于温度控制层的顶面上的特氟隆涂层。
炊具还包括位于炊具的底面上的低温控制层,其中,所述低温控制层的厚度为约0.2μm到约2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造炊具的方法,包括:在250℃到800℃下对石墨进行热处理,以形成可膨胀石墨;将可膨胀石墨碾碎(crush)成约0.1μm到约9μm的尺寸;将碾碎的可膨胀石墨与熔块基陶瓷材料及液体相混合;以及将混合材料喷射到炊具的内表面上,以形成温度控制层。
熔块基陶瓷材料包含选自Na2SiO3和Al2O3-SiO2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可膨胀石墨与熔块基陶瓷材料的重量比为10∶1到10∶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温度控制层而能将本炊具逐渐地加热到在350℃下保持恒定的最高温度。因此,防止食物很快被烧糊。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考虑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炊具的透视图;
图2为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3为示出了传统煎锅的内表面的温度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炊具的内表面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在整个说明书和图中,可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元件。
参考图1,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炊具包括加热部件10及手柄。加热部件10接触热。加热部件10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外表面直接受热。内表面与外表面相对。将待烹饪的食物放到内表面上,以通过外表面和内表面间接加热。
炊具不限于特定类型。任何类型的炊具均可包含在本炊具中,只要直接加热外表面,同时可在内表面上烹饪食物。炊具的实例包括一侧或两侧的煎锅、用于烧肉或面粉混合物(flour mixture)的锅、烤架、烤箱、烤面包机、以及各种用于油煎或面粉混合物的炊具。
内表面上形成有温度控制层20,以控制加热温度。温度控制层防止在加热时将内表面加热到超过预定温度。
温度控制层20具有预定厚度。温度控制层20控制温度,从而使得内表面上的食物不会被烧糊。即使在火的温度过高时,温度控制层20也允许内表面维持用于烹饪的最佳温度。
温度控制层20包括可膨胀石墨及熔块基陶瓷材料。可膨胀石墨通过在预定温度下加热磷酸盐石墨以使石墨的层间距膨胀而产生。
普通石墨的层间距在约3.40μm到约3.55μm的范围内。根据一个实施例,可膨胀石墨的层间距可膨胀到约3.40μm到约3.55μm的范围的约30倍到约150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永信,未经高永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76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