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空降空投的气象引导方法以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0631.9 | 申请日: | 201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5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卜方玲;项宏宇;田贸;徐新;陈芳丽;孙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W1/04 | 分类号: | G01W1/04;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空降 空投 气象 引导 方法 以及 系统 | ||
1.一种应用于空降空投的气象引导方法,利用由测量装置、中继装置及接收装置组成的移动通信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下列步骤:
步骤1、 在飞行器上同时空投测量装置和中继装置;
步骤2、 测量装置在空降过程定距离测量包括水平风向风速、温湿度、海拔高度、大气压的气象数据并将其发送给中继装置;
步骤3、中继装置将步骤2接收的气象数据整理打包后转发至飞行器上的接收装置;
步骤4、接收装置对步骤3接收到的气象数据进行气象分析整理并据此引导空降空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空降空投的气象引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包括有下述子步骤:
步骤3-1、测量装置申请无线信道的使用权;
步骤3-2、在获得无线信道的使用权后,测量装置向中继装置发送一个RTS帧,请求与中继装置进行通信连接;
步骤3-3、中继装置接收到测量装置的RTS请求后,向测量装置发送CTS命令帧;
步骤3-4、如果测量装置没有接收到中继装置发出的CTS命令帧,则返回重新执行步骤3-2;
步骤3-5、测量装置接收到中继装置发出的CTS命令帧后,开始向中继装置发送数据;
步骤3-6、中继装置在收到测量装置发来的数据,并且检验数据正确后,向测量装置发送ACK数据确认帧;
步骤3-7、测量装置在收到中继装置发来的ACK数据确认帧后,测量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完成一次数据传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空降空投的气象引导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1包括有下述子步骤:
步骤3-1-1、在测量装置准备与中继装置通信前,先在通信频道上进行载波监测,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步骤3-1-2、当测量装置检测到信道空闲时,不立即发送数据,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延时一段退避时间,启动退避计数器,开始递减计数;
步骤3-1-3、如果检测到信道被占用,则暂停退避计数器,并保持计数器的值不变,并继续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步骤3-1-4、当重新检测到信道空闲时,退避计数器在原先计数值的基础上再递减计数;
步骤3-1-5、当测量装置的退避计数器的计数值减到零时,测量装置即获得了无线信道的使用权。
4.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一种应用于空降空投的气象引导系统,由测量装置、中继装置和接收装置组成移动通信网络,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测量装置(1)包括有第一控制单元(1-2),风速风向测量和校正模块(1-1),第一存储器(1-3)、第一GPS(1-4)、第一通信移动模块(1-5)、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测量模块(1-6)、温湿度测量模块(1-7),第一电源供电模块(1-8);其中,风向风速测量与校正模块(1-1)、第一存储器(1-3)、第一移动通信模块(1-5)、温湿度测量模块(1-7)、第一GPS (1-4)以及大气压与海拨测量模块(1-6)均连接到第一控制单元(1-2);第一电源供应模块(1-8)同其它模块均有连接进行供电;
所述的中继装置(2)包括天线(2-1)、第二控制单元(2-2)、第二存储器(2-3)、第二移动通信模块(2-4)、功率放大器(2-7)、第二GPS( 2-5)、第二电源供应模块(2-6);第二移动通信模块(2-4)、第二存储器(2-3)和第二GPS (2-5)模块均连接到第二控制单元(2-2);第二电源供应模块(2-6)同第二控制单元(2-2)、第二存储器(2-3)、第二移动通信模块(2-4)、功率放大器(2-7)、第二GPS (2-5)均有连接进行供电;
所述的测量装置与所述的中继装置通过发射和接收实现信号连通,所述的中继装置和所述的接收装置通过发射和接收实现信号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空降空投的气象引导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风速风向测量和校正模块(1-1)包括东西南北方向上对称放置的两对超声波换能器模块(3、4、5、6)、三维罗盘(8)、第三控制单元(7)、支持装置(9);两对超声波换能器模块(3、4、5、6)和三维罗盘(8)均与第三控制单元(7)相连;三维罗盘(8)位于超声波换能器模块(3、4、5、6)的中心原点位置,其北向指示点指向南北纵轴线的北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063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