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5424.2 | 申请日: | 201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6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令龙;冷陈伟;周燕飞;高睿;吴海平;宋忆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H01M2/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
背景技术
汽车使用新能源替代石油,实现减排是全球关注的问题。行业内正在研究使用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源,并已实现双模汽车、纯电动汽车的制造。
电池替代汽油作为动力源实现了零排放,但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问题对动力电池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汽车的空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尽量多的电池就成了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关键。目前大部分汽车电池包内部采样线的连接固定方式是采用线束,而线束存在排布较为杂乱、易交叉等问题,因此在仅使用采样线束的情况若下若线皮破损则存在导线短路的隐患,并且动力电池包体内电池芯的数量较多,线束的杂乱也给后续维修工作带来困难。
因此,在实现电池保护结构的前提下,需要改善电池包内采样线连接固定方式,解决采样线排布杂乱、易交叉、有短路隐患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采样线在电池模组内部排布杂乱无章、易交叉以及存在短路隐患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有外部线槽采样结构的电池模组,从而达到实现采样线的有序排布的目的,并降低电池模组因采样线杂乱排布而带来的短路隐患。
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池组以及外壳,所述电池组包括若干单体电池以及若干动力连接片,所述动力连接片电连接相邻的单体电池;所述外壳包裹在电池组外部;此外,还包括采样模块,所述采样模块安装在外壳上,所述采样模块包括BIC模块、采样线、线槽以及信号采样端子;所述BIC模块固定在外壳上,所述采样线固定在线槽内部,所述线槽固定在外壳上;采样线的一端连接在BIC模块上,另一端与信号采样端子连接。
其中,线槽包括用于布线的凹槽以及用于引出采样线的引出口。
优选地,上述引出口为U型结构的开口。
优选地,上述凹槽和引出口分布在线槽的两侧。
进而,采样线通过胶水固定在线槽的凹槽内,并经引出口引出。
其中,上述信号采样端子包括电压采样端子和温度采样端子,电压采样端子与动力连接片电连接,温度采集端子与动力连接片连接。
进一步,采样线包括电压采样线以及温度采样线,电压采样线与电压采集端子连接;温度采样线与温度采样端子连接。
优选地,上述凹槽包括电压采样凹槽和温度采样凹槽,电压采样凹槽位于线槽的一侧,温度采样凹槽位于线槽的另一侧;所述电压采样线固定在电压采样凹槽内,所述温度采样线固定在温度采样凹槽内。
上述电池模组的外壳上预留有线槽安装部,线槽安装在线槽安装部上。
其中,线槽安装部包括线槽安放区以及定位结构,线槽放置在线槽安放区上并由定位结构定位。
优选地,线槽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线槽安装部上。
上述电池模组中,所述BIC模块包括模块外壳以及安装在模块外壳内的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与采样线连接在一起。
其中,电池模组的外壳上固定有BIC模块的固定部件,BIC模块固定在固定部件上。
优选地,固定部件上开有螺钉孔,所述固定部件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壳上。
优选地,固定部件上带有卡口结构,所述BIC模块由卡扣结构固定在固定部件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线槽能够紧贴电池模组,从而保证固定在其中的采样线有较好的定位,也大量的节约了采样线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而且,可解决电池模组内部采样线杂乱无章、易交叉并存在短路风险的问题,并且便于后续电池模组的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池模组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2是线槽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线槽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是电池模组中固定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如图1所示),这种电池模组包括电池组以及外壳3,其中,电池组包括若干单体电池1以及若干动力连接片2,动力连接片2电连接相邻的单体电池1;上述外壳3包裹在电池组外部。上述电池组以及外壳3的结构和组合为本技术领域常见的,例如由动力连接片2将单体电池1串联或者并联形成电池组,而后在其外部装上外壳3,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54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